第344章 瘋狂吧,大明海商(第1/3頁)
章節報錯
一個問題令朱常瀛有些不解,李琿為何就輕易的割讓了一縣之地?哪怕那是海外荒島,沒多少收益。
萬曆老皇爺雖然因為援朝戰爭在朝鮮國聲望如日中天,但也不可能僅憑一句話就做到這一點。
當朱常瀛提出這個疑問時,楊家春的回答令朱常瀛十分驚訝。
李琿於今年年初推行一部新法,名《宣惠法》。一項按照土地面積,將貢物統一為米穀的新納稅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朝鮮版的攤丁入畝。
不對,我大清還沒有出現,所以沒準雍正學的就是朝鮮呢。
按土地面積徵稅,自然窮苦人受益而地主老爺倒黴。
此令一出,朝鮮兩班士族譁然,大君你這是要幹啥,是向我們宣戰啊。而朝鮮的兩班士族比之大明的文官還要霸道還要朋黨還要狗咬狗,但此刻卻集體向著李琿開炮!
這種尖銳的對立自然伴隨著政治風險。
就在這個當口,萬曆老皇爺的話讓兩班士族如飲甘霖,大君你不敬君父!
而李琿則如五雷轟頂,阿西吧的,我這是在舔你啊,你兒子私交屬國,圖謀不軌,這怎的還罵起了人!
若是其他皇帝也就罷了,但萬曆不同,萬曆是李朝的大救星,他的話比李琿的話要好用多了,雖然他不愛說話。
被君父這樣責罵,問題很嚴重,這是儒家道德上汙點,有違五倫,進而可以引申為你不稱職。
對政治相當敏感的李琿大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穩住自己的王位,也只能將大靜縣送出去,以求得宗主國的諒解了。
有關李朝的情報還有很多,比如李琿的大哥臨海君在流放地被毒殺;朝鮮的東人黨西人黨如何鬥爭激烈;李琿又是怎麼同先國王的正牌老婆,穆仁大妃在鬥智鬥勇
往常,朱常瀛的重點一直在南方,至於朝鮮內政則很少關注,這一回卻聽的特別仔細。
對於李琿這個人,朱常瀛還是讚賞的,雖然這廝準備坑自己一下。
《宣惠法》,就其內容而言是真的了不起,按著正常歷史軌跡,我大清在百多年後方才推行這樣的類似制度。也難怪人家自稱小中華,儒家文明的盡頭。
轉過天,朱常瀛開始視察澎湖。
一條環島路,兩座人工蓄水湖,五座維修船塢,這是當前澎湖縣的幾大工程。
船塢為商賈經營,東家為幾名從官營造船廠跳槽單幹的匠師。幾人將家產變賣大半,買下澎湖灣一片地皮,營造維修船塢,很有魄力。
其中一座船塢已經竣工,可容納2百噸以下船隻入場維修。
這船塢,不是那麼容易營建的,要在岸邊挖一個長40米寬15米深8米的長方形地槽,條石砌牆,而為了防水,還要砌兩層,中間輔以水泥同鐵筋加固。
至於工具器械就更加專業,水閘、人口排水泵、船塢底部承載船隻的支架,許多工具器械都令朱常瀛大為讚歎,耳目一新。
船隻拖拽入船塢,隨著水位下降落於托架,等海水排幹之後,船工就可以展開檢修,摳船蛆,更換腐爛船板,重新粉刷桐油瀝青等等。
看到這玩意,就會自然的聯想起後世的汽車4s店。
朱常瀛興趣盎然的觀察半日,很是欣慰。
看過價位表,這就牛了,起價3兩!
即便這般,訂單已經排到了兩月之後。
走過路過,總要留下點什麼,臨走前,在東家殷勤的注目下,朱常瀛提筆寫了幾個大字。
紹氏維修船塢。
但修路同挖掘人工湖就沒那麼美妙了。
長史府設計的移民過渡方案沒有幾個月就被玩的崩壞,短期僱工雖然令瀛州減輕了財政壓力,移民也有了微薄收入,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