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大泥國的異變(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軍在勇威島駐紮下來。
5百瀛州軍,7百蘇祿僱傭軍,再加上水手以及商行人員,總計有1900幾人。
合適的建城地點業已選好,在大河的一處大回轉位置,地勢稍高,南北寬四里,三面臨水,距離出海口大概有五里。
這條大河因為朱常瀛的到來也有了名字,由於它正好位於勇士的前列腺位置,所以朱老七給了它一個很霸氣的名字。
元陽河。
因為如此,這座尚未開始動工的城池理所當然的被稱為‘元陽’。
勇威島雖然距離真臘不遠,但真臘的核心之地在內陸,而沿海則一片蠻荒,不見人蹤。這令朱常瀛就近僱傭人手採購建材的計劃落空。
不過這也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1900壯勞力在手,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短暫商議過後,大軍一分為二。
沈興統領五艘船隻前往大泥購買磚石補給、招募人手。
同時,帶走了朱常瀛的一封親筆書信,信中寫了兩件事。
第一件,要求駐澎湖移民署要想盡辦法,透過南洋商行船隻向華英、勇威島移民,而且要求一定要北方移民,多多益善。
第二件,在瀛州屬地、福建市舶司駐地釋出通告,昭告諸商,拍賣勇威島玉石礦經營權,限額三家,附帶條款,必須自籌150戶,500人以上人口定居勇威島。
關於招攬移民,瀛州一向是北中南三地兼顧,理由也不必多說,為了制衡同穩定。
地域抱團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大明朝頂層權力失衡,未嘗不是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開拓南洋也不例外,若只靠著福建或者廣東自發移民,朱常瀛的權力99會被架空,鄉黨這玩意的力量比皇權來的直接。
明末至我大清,兩省移民對開發南洋居功至偉,然而卻淪落被屠戮的命運,最終也就落下新加坡那點彈丸之地,就還是被人趕過去的。
因為什麼,就是因為不團結啊。也不用別人挑撥,自己人就先幹起來了。
如果說大明朝有功,最大的功勳莫過於奪回北方故土,並全國大移民,彌合南北矛盾,將我們這個族群重新整合在一起。
北宋之後就南北分治了啊,南人北人彼此敵視尤勝過外族。
顯然,朱常瀛不想南洋出現這樣的情況,爭取在他閉眼前,大明人佔據的土地上要使用同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把這個整體分割的支離破碎。
自己的語言都不通,又何談世界通用?
船隊漸漸消失在海平面,返回身,1300多人開啟基建狂魔模式。
補給足夠2月,工具不缺,而島上的木材則取之不盡。朱常瀛決定在島上蹲守一月,把營地建設起來。
透過審問,得知這座玉石礦脈是幾個葡人於一年前探索時發現的,並將這個訊息轉賣給傭兵頭子津田,這才有了島上的簡陋營地。
除倭寇以外,有女人19名,礦工136人。
這些礦工是走運的,爆發戰鬥時躲在山裡不敢出來,戰鬥過後,又把5名日本監工綁來獻功。仔細詢問,這些人竟然是從馬來半島一個叫做丁加奴的地方擄掠來的。
這也並不能說明倭寇就有多殘忍,事實上所有人都在這麼幹。
大明來人才是真正的和平主義者,相對文明一些。而瀛州更是文明中的典型,這不又做了一件好事麼?
送他們回家是不可能的,男人仍舊需要開採礦石,女兒則負責漿洗衣物,不過有薪水拿,並承諾在方便時,可以送他們回家。
這並不是在騙他們,沒有必要。
而經由這些人又瞭解到,在雨季來臨之前,會有倭寇前來換防,送來補給並取走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