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混入土狗中的一匹狼(第1/3頁)
章節報錯
萬曆38年六月中,一則報告傳入朱常瀛手中。
瀛州全境,名義上的叛逆皆被掃除,共設16縣,包含土著在內,有民43萬,戶數接近9萬!
終於!終於踏出了第一步!
這個人口數量對於有著過億人口的大明或許不值一提,一場天災幾次饑荒,怕是都要死掉這麼多。
不客氣的說,原本這些人,有一半會被飢餓痛苦折磨,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濺不起一滴浪花來。
但現在,歷史的軌跡被朱常瀛小小撥動了一下,近40萬大明移民,臣服歸於王化土著3萬眾,也就代表即便不依靠大明,瀛州也已經有了內生繁衍下去的能力。
當然,從長史府以及軍隊的聯名奏報來看,其中不乏吹牛貝嫌疑。
瀛州內陸山區還不是漢人的地盤,少有人深入其中,只不過打服了,約定地盤,按時上貢而已。
有點類似於自治土司,只不過就其人口數量而言,與雲貴土司不可同日而語,其規模都是分散化的村寨,不難對付。
這些都是細節,無關痛癢,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同免費教育面前,這些土著最終都會被同化為一個族群。
漢族。
長史府在催朱常瀛儘快返回屏東,商談改制。其實就是在16縣之上,增設府一級單位。
規劃都寫好了的,1王城1直隸州3府15縣。
屏東王城範圍單設,澎湖改縣為州,瀛州15縣劃分3府2直隸縣,島西平原地帶自南向北依次為嘉義府、彰化府、淡水府,島東狹長平原自南向北為瀛東縣、花蓮縣。
這樣設定沒什麼毛病,形勢發展所需。
目前瀛州施行鄉、縣、長史府三級行政制度,增加府一級看似沒什麼必要,單如果把知府定位為市長,主管市政建設,這個就另當別論。
雖然年紀不大,但朱常瀛也算是老官僚了,寫了批註,打回長史府再議。
除此之外,朱常瀛又給長史府寫了一封書信,令其釋出一封告示,曉諭瀛洲。
自萬曆39年起,瀛州本島土地將由免費改為發賣以及功勳授田。
也就是說,第一波移民紅利到此為止,瀛州本島將不再為沒錢的苦哈哈開放,想要土地,要麼拿錢來買,要麼用功勳來換。當然,如果為特殊人才,也不是不可以。
具體章程可以慢慢商議,但告示必須馬上貼出去。
如此一來,這半年又將會是一個移民小高峰。
朱常瀛暗暗將瀛州同遼東都司做對比。
遼東都司有多少人口?這就是一筆爛賬,兵部記載18萬戶,但這是萬曆初年的記錄,這之後就沒有再統計過,現而今保守估計有2百萬漢民。
為什麼這麼多人還幹不過那些少數族群?
只能說吏治軍治腐敗透頂,完全把老百姓幹傷心了。主要還是沒錢撒福利,總想白嫖老百姓。
瀛州只有遼東1/3大小,有民50萬,以比例來算,數年之功等於大明兩百年之力,這份功績也足以自傲了。
下一步移民重點,朱常瀛將之放在婆羅洲。
但有一個苦惱,婆羅洲雖然不像北呂宋有恁般多的颱風,但土地並不肥沃,事實上很貧瘠,需要大量的草木灰以及發酵過的動物糞便去滋養土地以保持肥力。
這是從亞庇那裡得來的訊息,而西婆羅洲的開發也證明亞庇人所言為真,婆羅洲土地確實是這個德行。
朱常瀛懷疑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同地質以及氣候有關,所以婆羅洲位於南洋正中又足夠大,但人口卻稀少的可憐。
可即便如此,這片土地對於掌握精耕細作技術的大明人來說,還是有較高開發價值的。
在西婆羅洲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