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飛地茄島(第1/2頁)
章節報錯
佔婆國賓童龍商館座落於一處半島。
半島類似一根茄子,長六里寬三里,同陸地相連處不足半里,瀛州人稱其為茄島。
這塊地盤已經不屬於佔婆,而屬於瀛州,南洋商行用真金白銀買下來的,比租借地還要更進一步。
半島不大,但卻熱鬧異常,幾年之間便吸引萬餘明裔落腳,有本就在佔婆討生活的,也有跟隨商船前來的新移民。大明內卷太嚴重,總有人想要逃離。
表面上,瀛州並沒有在此地設立官方機構,由南洋商行自主經營,但真實情況則不然,有委派的正式官員治理,只是機構不健全。
明裔社群建有學堂、孔廟、媽祖廟,儼然同任何一座瀛州縣城無異,但瀛州沒有這麼多預算,還顧忌不到這裡,孔廟同媽祖廟都是大明裔捐款籌建的。
在這裡定居的,躲不開一個商字,就如同後世奔走全世界的溫州小商品市場一般,而現在則更誇張,小到針線大到傢俱擺設,無所不包。
論東亞手工業,大明就是霸主!
而定居者中,也不乏土著,就如同葡人在香山澳做法一般,招商的大旗挑起,想要發財討生活的人自然就來了,許多佔婆權貴豪族商賈也在島上建有房產,並把一部分家眷遷過來居住。
沒有別的,只為了安全!
如果說大明不太平,那南洋就沒有安生之地,海盜土匪簡直數不過來,財產一夜歸零,家破人亡也只在彈指,大小勢力太多,官匪也很難分清,一國的海軍跑到別人家地盤也就是海盜了,哪有什麼和平。
朱常瀛在幾條主街道逛了一圈,就感覺穿越去了民國時期的上海灘租借地,好的地方真心不錯,但烏七八糟的也有不少。
比如碼頭上搶活幹的土著幫派,以及繁榮的販賣人口產業。
當殖民的大門開啟,朱常瀛也控制不住資本帶來的後遺症。
雖然如此,朱常瀛還是很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如果沒有瀛州,便會有大量的華人被販賣至南洋,淪為只能幹活的人形牲口,甚至被南洋的土著貴族支配。而現在,由於瀛州瘋狂吸納移民又加嚴厲打擊人販子,大明人口販賣海外已經鮮有發生了。
但反過來,又開始有人販賣人口去往瀛州領地。
在南洋,奴隸制是普遍存在的,暹羅、真臘、佔婆、柔佛、萬丹、渤泥都是這般,奴隸交易盛行。貴族也以蓄奴為榮,一個小貴族若沒有幾十個奴隸,就會被人看輕。
而這座半島上販賣人口的最大主顧,竟然是瀛州興起的新貴,賜地太多也未必全是好事,生生刺激起奴隸貿易。
回到商館,朱常瀛拿小本本記錄在案:
有關奴隸引進要立法。
有關茄島這類小面積飛地如何促進定居土著歸化。
要設立正式關稅司而不是商行代收。
治安隊貪腐嚴重,紀律散漫,要好好查一查。
看規模看資金流,茄島已有資格設立瀛州銀行。只拿大明商人的錢財來建設瀛州還不夠,土著的錢那也是錢!
帕尼提早已在商館恭候多時了,當船隊進入港口時,這位年近五旬的老國王便在碼頭上等候。
誰知船中沒有這位大明皇子的蹤影,問之,竟喬裝登島視察去了。
國王傻眼,前來迎接的官員也傻眼,也不敢撒出人手去找,只好返回商館候著。
老國王最多1米6,而朱常瀛少說1米8,遠遠走過來,帕尼提便生出一股難言壓迫感。
朱常瀛大步流星走到帕尼提近前,溫聲寒暄,把老國王請進商館。
商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堡壘,官署、兵營、南洋商行中南半島業務總部都在這座小型堡壘中。
原本,茄島沒有正式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