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第8日。

漳泉二府在大明朝府縣中是出了名的難治。

身處海陸要衝,倭患不絕,難治。

山連水繞,百蠻不服王化,難治。

官商勾結,偷漏賦稅,難治。

百姓刁悍,不服管束,難治。

泉州知府姜志禮深有體會,為政三載,重倫常,崇節義,尊高年,尚有德,嚴包糴,禁投獻,自謂也做了許多實事,深得紳民稱頌。

一場突如其來的洪災,姜志禮自問應對也極有章法。

同士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籌辦米糧,下令在災區就地設定粥棚,一方面鼓舞百姓自救一方面上奏本減免三縣賦稅。

土地還在人還在,又說服士紳賒貸糧種給受災百姓,儘快修繕田宅,恢復生產。

能想到的都做了,姜志禮以為自己很行!

然而意外出現,這幾日陸續有士紳求告上門,受災百姓都走了啊,府臺大人叫咱們如何恢復生產?

仔細問過,受災士紳叫苦不迭,家裡的佃戶都投中左所去了,放貸米糧,找誰去放貸啊。

姜志禮不信,瀛王確實受邀賑災,但以瀛州偏僻,又有多少米糧可用?

他當初還曾暗暗嗤笑漳州知府閔夢得病急亂投醫來著,大明朝的王爺除了添亂還能幹什麼。

姜志禮派心腹人親自檢視,彙報的結果直接令這位府臺大人幾近崩塌三觀。

何止災區百姓去投了瀛王,便沒有受災地區,也有百姓變賣家產,攜家而走!

有機靈的衙役還拿出一份瀛州《徵募令》給他看。

瀛王闢地,招殖墾荒。

稅賦兩成,無雜無徭。

三年免徵,附贈農具糧種。

人少地多,求才若渴。

勤勞肯幹,發家致富!

落款,戳著‘瀛王之寶’四個大字。

姜志禮看過,險些嘔出一口老血,有辱斯文!

這瀛王府難道連一個秀才也沒有麼,這都寫的什麼玩意?

可返回頭一想,不禁大驚失色,這破玩意朗朗上口,便不識字,嘟囔幾遍也就記住了,且百姓都能聽得懂。

泉州府走了多少人?無法統計,總之幾處粥棚回報,來吃飯的人越來越少,很省糧食。

這怎麼可以!受災地區無法恢復生產,來年的賦稅怎麼辦?便士紳也不答應啊,佃戶都跑俅,還不天天來鬧?

沒辦法,姜志禮只好硬著頭皮踏上廈門島,琢磨著趕快把這位爺禮送出境。

巧了,漳州知府閔夢得也在,正坐在一株老樹下納涼。

“翁次兄,漳州府災情可緩解了?”

閔夢得沒有回答,而是問道,“立之兄,你怎的也來了?”

“自然是來拜謝瀛王,本次災情數十年未有,幸賴瀛王殿下幫扶,否則災民死傷不可估量啊。”

“是極是極,瀛王殿下之仁義,當為宗室楷模。我有意上奏陛下,上達天聽,不知立之兄願否署名?”

“哈哈,理當如此,理當如此!”

姜志禮一面聊著一面眼眸四顧,世界觀徹底塌了。

災民聚集地形如軍營,一群一群的孩童在營地裡跑來奔去,唱的就是那首打油詩也不算的玩意。大人們幹什麼的都有,洗衣服梳頭,躺屍曬太陽,竟然還有圍攏在一起下棋打牌的。

這是災民該有的樣子麼?

“翁次兄,這這這是如何做到的?”

“鍋裡有魚有肉!”

閔夢得指著那一群蹦蹦跳跳的孩童,極為不忿的說道,“看見沒有,會唱歌還有糖吃!”

姜志禮聞言神色微變,“翁次是否覺得瀛王殿下此舉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