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長史府的述職報告(第2/3頁)
章節報錯
用。
看著,確實沒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出現在藥膳裡,不過朱常瀛也不是很懂,裝模作樣的看過,只淡淡的交代了一句。
“多食補,少藥膳。”
這也並非完全沒有意義,甲方盯得緊,乙方工作自然會更加認真,不敢怠慢。
吃過早飯,朱常瀛施施然來到前廳,開衙辦公。
許多人都在等候,但得一個一個的來啊。
首先自然是長史府。
畢懋康、徐光啟、孫元化聯袂而至,南洋之行的事也不需要說了,回來的路途上就仔細寫過,並抄錄數份。但凡工作認真的,昨日都應該看過。
畢懋康將瀛州嘉義、臺灣、安平、竹林、澎湖五縣戶數、人口,墾殖情況大略介紹。
戶數,8200。
人口,接近五萬。
開墾田地,16萬畝。
朱常瀛心中默算,人均3畝田地,這個數額不是很令人滿意,一個成年勞動力,有牲畜配合,是足以耕種30畝田地的。
但這畢竟是第一年,自己不幹活也不能怪人家不努力,大明百姓的勤勞不容置疑,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殊為不易了。
就說蘇祿,本也是種植稻米的好地方,但稻田裡的秧苗卻橫看不成行,側看不成排,草比秧苗還多,也沒見他們怎麼打理。擁有土地而不盡心耕種,這在大明的農人看來就是恥辱,是要被看不起的,這家的男人想討老婆都難!
,!
農稅一分沒有,但收穫瞭如山一樣的欠條。
前來瀛州的移民,除了剛剛落戶時分發必要的工具同牲畜之外,之後便再沒有免費,都是要靠自己。
有耆老主持,互相幫襯之下,房子院子都是自建,唯獨這米糧,是必須由王府來解決的,辦法就是開糧店。
三家商行在每座縣城都開設有一家糧店,米價同泉州糧價鎖死,肯定是賠本的,但這就是招攬移民的代價。
倘若移民沒錢怎麼辦?去錢莊借錢,年利3分,沒有利滾利。
所以有這麼多欠條也就不足為奇了。
商稅,5600兩。
主要來自磚瓦窯廠、木材廠。所以說基建很重要,五縣這麼一點點可憐的收入都是基建產業得來的。
但這已經令朱常瀛很滿意了,證明頒發經營許可證可行,六曹中單獨設立財稅是正確的。
關稅,兩。
這份稅收直接由長史府管理,諸縣無權過問。
瀛州出口的皮毛,木料,山貨等等,不管源自於移民或者土著,都要繳納出口稅,而從海港進入瀛州的貨物,不管是王府名下商行,還是其他海商,除了米糧之外都要繳納進口稅。
看起來很好,其實有一半是從王府名下商行的口袋轉入長史府的口袋。
但必須要這樣做,收稅才是一個政權收入的正常來源。今日不收,日後再想收時可就難了,還是那個目的,稅收要養成習慣。
述職之後,畢懋康話題一轉,就提到了淮安災情。
管不管呢?朱常瀛剛剛回來,需要了解情況,只能容後再議。
督諫院同議政會的主事人不在,李卓吾同周總管不在澎湖,而是去往瀛州視察去了。
五縣都建了學堂,男孩子就學很容易,也不用催促上趕著就送來,但很多人家不願送女孩子入學,村裡吵不明白就去縣裡吵,縣裡吵不明白就在議政會里吵,至今也沒個定案。
徐光啟代替二人,一併把這個事說了。
朱常瀛就問他,“王府不是頒佈法令,八歲以上十六歲以下,不論男女若不入學堂,將無法獲得稅收減免麼,少交稅也不答應?”
徐光啟輕輕咳嗽幾聲,無奈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