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然對此人極為滿意。”

“哪個?”

“河南歸德府袁禮卿!”

“袁可立?”

“正是此人!”

朱常瀛有點牙疼,這位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十餘年前因為某事上奏,直接將皇帝老子給罵了,當然人家的奏疏沒有髒字,但卻句句戳皇帝的肺管子。

萬曆爺大怒,直接把袁可立罷官為民。

後來聽說朝中又請人家出山,但老頭堅辭不受。大抵的意思是,你萬曆只要活著,俺就不伺候了。

朱常瀛撓頭道,“這樣的人能為我所用?”

“可,袁公遊北塘,甚喜。數日前,臣收到常吉先生來信,言袁禮卿欲遊瀛州,此人現為白身,留在澎湖又有何不可的。

只是能不能將袁公留住,就要看殿下的誠意了。”

朱常瀛心裡沒底。

“這人為何往北塘去了?二位知道的,我瀛州諸事同朝廷迥異,能不能招攬還在其次,別生出事端來。就比如這關稅,浙江福建廣東不知有多少人恨死了咱們。”

“不會!”

畢懋康微微一笑。

“常吉先生信中言到,袁禮卿對北塘稅制極為推崇,言可富國強兵。

殿下以為他為何在北塘,只因袁禮卿對遼東邊患甚是憂慮,竟是隻身前往遼東檢視去了,並斷言日後禍亂必起於遼東。此一點倒是同殿下之言相仿,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

朱常瀛一時無語,袁可立的工作積極性到底有多高啊,削職為民了還自己個跑去遼東視察。竟然這麼具有前瞻性大局觀,現在就預見到了遼東隱憂,極為了不起!

而朱常瀛,假的,只不過開了天眼而已。

聽之,此人似乎同瀛州制度很合拍。

朱常瀛點點頭,“好吧,那先生便安排時間,什麼時候人能來,儘快告知於我。”

徐光啟面帶笑容,“既是招攬在野餘賢,老臣也可去往江南走一遭。”

“子先先生可說的是東林書院群賢?”

“正是!”

“東林書院麼,也未嘗不可,本王還是那句話,要謹慎!我可聽聞江南很有一批士大夫只談輕徭薄賦,但談到稅收就什麼都反對。

子先先生是上海縣人,但本王還是要說。

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廣東五省賦稅還不及南直一省,浙江這樣的富裕繁華之地賦稅竟然低過陝西,天理何在?

若江南百姓說苦,北方几省的百姓估計已經餓死了成千上萬!

我說難聽些,有些王八蛋佔便宜沒夠,不到玉石俱焚他就不死心!澎湖海關就是明證,錢多的很!”

頓了頓,朱常瀛繼續說道。

“話說回來,只知有己不知有國之人畢竟只是少數,本王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有志於為國為民的,只是不得其法而已。

先生此去,招攬人才還在其次,重點在於推廣新學,我瀛州的天文、地理、算學、物理、繪畫、音樂等等書籍,先生大可都帶回去。

東林書院不是不設門檻麼?先生也去講學,咱不談黨爭,只談富國富民之道!本王出白銀兩萬兩刊印書籍,為先生壯行!”

徐光啟老懷大慰。

“這年來殿下提刀縱橫,老臣以為殿下早將學問棄之不顧了呢。若如此,老臣可要仔細斟酌斟酌。老臣還要說,江南稅輕,可沒便宜到百姓頭上,江南也從不缺忠君愛國,一心為公之人!”

朱常瀛微微一笑。

“那好,本王拭目以待!”

:()重鑄山河,大明瀛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