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反相教學(求收藏求評論)(第2/2頁)
章節報錯
義的,足以青史留名!
“殿下,您來啦!”
李寶財看見我,便躬身行禮,“老杜昨日酒喝的太多,只怕是現在還沒有醒呢。”
“不妨事不妨事!”
我擺了擺手,急著問道,“昨日你說銅質的固定環已經改進好了,今日可以再次試驗了麼?”
“自然可以!”
李寶財得意洋洋的告訴我,“殿下,今兒早上老夫已經試過了,很得用。”
說完,李寶財獻寶也似的抱過一個長一尺寬五寸的平板小車來,之所以稱它為車,是因為平板下邊有兩個軸四個輪子。
小工坊的地面鋪著地板,拼接嚴絲合縫,縫隙幾乎肉眼不可見。
李老漢將平板小車放在地板上。
“殿下請看!”
他手這麼輕輕一推,小車便軲轆軲轆跑出一段距離才慢慢停下來。
李老漢拿尺丈量,這個距離接近半丈!
什麼概念呢,若用我大明通用的滑動車軸,也還是這樣大小的平板車,用料也相同,小車只能前進四分之一丈不足!
這就是滾動軸承的威力!
發明人:大明瀛王朱常瀛。
製作人:大木作李寶財,杜實功。
這玩意原理簡直不要太簡單,製作工藝也並不複雜。
環形內外軌,六粒滾珠,兩個環形固定滾珠位置的銅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說起來很簡單,但實操很難!
單單這件全木製樣品就耗費一個半月才有這樣的成果!
滾珠是用硬木生生打磨出來的,即便借用遊標卡尺這件神奇,打磨一個相對完美的球狀物也是極為不容易的,報廢的木球就有過百個。
內外軌道也是如此,挖出淺淺一道凹槽之後便只能慢慢的打磨,而為了能夠順利安裝,外軌是由兩半拼接的,這倒是不難,現而今的車輪都是這般做法。
固定滾珠位置的環形銅片也不簡單,好在這只是小樣,銅片足夠薄,慢慢敲打再磨平也勉強可用。兩片合在一起,隆起位置抱住滾珠,銅壁同滾珠的間隙既不能過大也不能一點也無,這很考驗工匠的技巧。
軸承做好,外軌再包裹一層硬木,都是凹凸槽拼接的,不曾用一顆鉚釘,這樣一餓單獨的滾動軸承遍算完工。
外表刷漆,軌道抹油,安裝調配,小板車試驗!
同樣的工序,兩位大木作至少重複了數十次!
而這次,效果最為令人滿意!
我興奮的將小板車推來推去,問李大木匠。
“如果用這樣的車軸,單馬駕車載重可以增加多少?”
“最少要翻倍,甚至更多!”
李大木匠興奮之餘,轉而一臉喪氣的說,“只可惜做不出來啊!”
是啊,我也明白,木製的滾珠即便再堅硬也是不如金鐵的,用在玩具車上可以玩玩,但若是真實的車輛則完全不可行,頃刻間就會碎裂吧。
而用鐵甚至是鋼去做滾珠,這可就難了!
不管怎麼說,有就比沒有要好,萬事總要一步一步的來!
:()重鑄山河,大明瀛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