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為止(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歷史的長河中,某些看似平常的日子,實則蘊含著足以改變時代走向的力量。
崇禎六年(163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便是這樣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
這一天,農民軍成功飛越黃河天險,踏入中原大地,成為明末農民戰爭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其深遠影響如巨石投入時代的洪流,激起千層浪。
明末時期,朝政腐敗,土地兼併嚴重,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農民軍在這樣的背景下揭竿而起,起初他們在陝西等地活動,與明軍展開周旋。
但隨著局勢的發展,農民軍急需突破地域限制,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黃河,這條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天險,既是巨大的阻礙,也是通往新徵程的關鍵通道。
黃河水奔騰咆哮,浪濤洶湧,冬季時雖可能水位下降,但依舊危機四伏。農民軍在籌劃渡河時,面臨著諸多困難。
他們缺乏足夠的船隻,且對岸有明軍的防守。然而,農民軍憑藉著頑強的意志和靈活的戰術,巧妙地利用了天時地利。
也許是某個寒冷的夜晚,河水結冰,或者他們趁明軍防守疏忽,用簡陋的木筏、小船,在夜色的掩護下,分批渡河。
當他們成功踏上對岸土地時,歷史的車輪便開始了新的轉動。
河南,作為明帝國的腹心之地,在軍事戰略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處於四戰之地,四通八達,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也正因如此,這裡的防禦力量卻相對薄弱。
明政府長期以來將軍事重點放在邊疆地區,對內地的防禦有所忽視。
河南的文武官員們,大多沒有與起義軍作戰的實際經驗,面對農民軍的突然到來,一時手足無措。
河南巡撫玄默,首當其衝地感受到了農民軍的強大壓力。
當農民軍踏入河南境內的訊息傳來,他如坐針氈,深知局勢的嚴峻。
火急之下,他立即向朝廷請援,八百里加急的文書一封接著一封送往京城。
在這些文書中,他詳細描述了農民軍的動向和河南局勢的危急,言辭懇切,充滿了焦慮與無奈。
十二月初四日,朱由檢接到了玄默的請援文書,同時也感受到了局勢的失控。
他深知農民軍渡河進入河南的嚴重性,這意味著原本在區域性地區的農民起義,如今已可能演變成一場席捲中原的風暴。
於是,他緊急下令,要求各地加強防禦和圍剿。
“賊既渡河,豫境鄰壤地方,俱宜嚴防奔突。秦、鄖準各撫通著選調將士扼要截剿,豫、晉撫監亟督左良玉等合力追擊,仍嚴飭道府州縣等官,鼓勵鄉兵各圖堵御。務刻期蕩掃,如再疏洩誤事,必不輕貸。”
這道旨意,看似雷厲風行,試圖迅速撲滅農民軍的燎原之火。但實際上,卻難以在短時間內扭轉局勢。
各地官員接到旨意後,反應各不相同。有的積極響應,調兵遣將,試圖在險要之地攔截農民軍;
有的則猶豫不決,擔心自己的兵力不足,貿然出擊會遭受損失。左良玉,這位明朝的將領,奉命追擊農民軍。
他率領著自己的軍隊,在河南的土地上奔波,但農民軍靈活多變,他們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以高屋建瓴之勢迅速擺脫了官軍的追擊。
農民軍在河南的行動,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僅僅在一個月之內,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及河南西部各縣。
他們所到之處,開倉放糧,救濟百姓,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支援。許多飽受苦難的百姓紛紛加入農民軍,使得農民軍的隊伍不斷壯大。
接著,農民軍又衝向接境的湖廣、南直隸和四川。他們的行動範圍越來越廣,給明廷帶來了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