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但與萬千百姓的性命相比,又何足掛齒?若因吝惜錢財而失了民心,這大明的江山社稷又將何去何從?”

而兵科給事中張國維想了想,立馬反駁:“內庫之銀關乎軍備,若用於賑災,北方邊患將如何應對?

如今後金虎視眈眈,我大明邊境戰事一觸即發,若沒有充足的軍餉,士兵們如何保家衛國?一旦後金趁機南下,我大明半壁江山都將陷入戰火,彼時百姓又將遭受更大的災難。”

兩派大臣各執一詞,爭論得面紅耳赤,朝堂之上一片混亂嘈雜。

有的大臣聲淚俱下,描繪著陝西百姓的慘狀,有的大臣則憂心忡忡地強調著北方邊患的嚴重性。

朱由檢坐在龍椅上,聽著大臣們的爭吵,心中越發糾結。

他深知陝西災情的嚴重性,也明白北方邊患不容小覷,可有限的財力卻讓他陷入了兩難的絕境。

朱由檢陷入沉思,在御案前來回踱步,他時而停下,凝視著宮殿的一角,時而又抬頭望向天花板,內心的掙扎清晰地寫在臉上。

良久,朱由檢緩緩開口,聲音中滿是無奈與不甘:“罷了,罷了。朕就拿出皇宮內庫的十萬兩銀子。但朕警告諸卿,若有貪腐之事發生,定不輕饒!”

朝堂瞬間安靜下來,大臣們紛紛低頭,或面露欣慰,或若有所思。

當旨意傳出,整個朝堂都安靜了下來,大臣們的臉上表情各異,有欣慰,有不滿,也有無奈。

此時,尚寶寺卿李繼貞出列,給崇禎算了一筆賬:“陛下,這十萬兩銀子,就算一兩銀子能救濟一個人,那也只能救活十萬人呀。

現在的米價是一斗米要七錢銀子,如果這麼算的話,這些錢也就能讓五十萬人活一陣子罷了。

陛下,您算算,這十萬兩銀子真的夠用嗎?哪怕是皇宮內庫裡的錢財也不該捨不得呀。”李繼貞在這兒給朱由檢仔細算了筆賬。

李繼貞認為,朝廷發放的賑災銀子,距離解決農民生活以及安置他們這些事差得遠呢。

所以,他勸皇帝要從大的方面去考慮,別捨不得皇宮內庫裡的錢財了。

不過,這話對於把錢財看得特別重、已經到了痴迷地步的朱由檢來說,那是很難聽得進去的。

那些捱餓的百姓和士兵既然都沒辦法維持生計了,還想讓他們放下武器,那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啊。

崇禎皇帝朱由檢聽聞大臣之言,眉頭緊鎖,眼神中滿是煩躁與無奈。

他冷哼一聲,霍然起身,龍袍袖擺隨之甩動。

“朕已傾內庫之力,若仍不足,卿等當另謀良策,莫只盯著朕之私庫,朝廷賦稅、諸般用度皆需權衡,莫非朕當傾盡天下以填此壑?”

言罷,怒目而視,靜待下文。

有大臣心懷忐忑,卻又鼓起勇氣進言:“陛下,王爺們皆食君祿、享封地,如今國難當頭,或可令其效仿陛下,略盡綿薄之力,各自捐輸些許錢糧,集腋成裘,亦能解救災民於倒懸,且顯天潢貴胄之擔當,平眾臣百姓之怨尤。”

語畢,悄然抬眸窺視聖顏。

而朱由檢,陷入了深深的猶豫之中。

一方面,他深知王爺們富甲一方,若能讓他們出資,確可緩解賑災壓力,也能稍平民怨。

但另一方面,藩王勢力錯綜複雜,他擔心此舉會引發藩王們的牴觸與不滿,進而動搖統治根基。

良久之後,才緩緩開口道:“此議雖有幾分道理,然需從長計議,切不可魯莽行事,朕當斟酌妥善之法,再做定奪。”

既未當即應允,也未全然否決,顯示出他在這兩難抉擇面前的謹慎與糾結。

朱由檢緩緩抬手,有氣無力地說道:“退朝!”

語畢,他徑直轉身,拖著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