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官官相護。”崇禎帝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計較。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這一政策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與挑戰。

地方官場之中,官官相護的現象已然成為一種積重難返的頑疾。各級官員為了自身的仕途利益與名聲,往往相互勾結、彼此包庇。

他們深知,一旦如實上報賦稅拖欠的真實情況,自己極有可能成為朝廷問責的物件,面臨嚴厲的懲處。

於是,他們絞盡腦汁,用盡各種手段來隱瞞真相。或是將賦稅拖欠的責任推諉給其他同僚,或是歸咎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以此來逃避朝廷的追查。

為了打破這種地方官員之間的利益同盟,崇禎帝在次年九月做出了一個大膽而頗具爭議的決定。

他派遣了一位被認為“有心計”的太監張彝憲,賦予其總理戶、工二部錢糧的重任,並允許其設立專門的官署,以總督的身份與體統行事。

太監在明朝的政治舞臺上,始終扮演著一種特殊而微妙的角色。他們因與皇帝的親近關係,得以獲取皇帝的信任與支援。

由於他們並非傳統計程車大夫官僚體系出身,與外廷官員之間不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與人際關係網路。

張彝憲的走馬上任,意在以一種強硬且超脫的姿態介入賦稅徵收與財政管理工作,打破地方官員長期以來形成的默契與庇護。

他憑藉總督的權威,能夠直接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考核與問責,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地方官員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使得他們不敢再像過去那樣肆意妄為地拖欠賦稅。

張彝憲到任後,召集地方官員議事。

他坐在大堂之上,目光威嚴地掃視眾人,說道:“咱家受陛下重託,總理戶、工二部錢糧。今賦稅拖欠嚴重,爾等須如實稟報,若有隱瞞,休怪咱家無情。”

一位地方官員小心翼翼地回答:“公公,非是我等不盡力,實乃百姓受災,賦稅難徵啊。”

張彝憲冷笑一聲:“哼,百姓受災,你等就可推諉責任?咱家只看結果,不管緣由。”

然而,張彝憲的介入並非一帆風順,反而引發了一系列新的矛盾與問題。

太監群體由於缺乏系統的政治、經濟與行政管理教育背景,在應對複雜多變的財政事務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

他們更多地依賴皇帝賦予的絕對權威,而缺乏靈活務實的政治手腕與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張彝憲在總理戶、工二部錢糧期間,過於注重賦稅徵收的數字指標,而對地方的實際情況與民生疾苦缺乏深入的瞭解與體諒。

他所採取的管理手段常常顯得簡單粗暴,過度地壓榨與逼迫地方官員,這無疑激起了地方官員內心深處的不滿與牴觸情緒。

崇禎四年十二月,一場圍繞考選官員與賦稅徵收的風暴席捲而來。

朱由檢在審閱考選官員的政績資料時,發現其中不少官員在任職期間未能完成賦稅徵收的任務,頓時怒髮衝冠。在盛怒之下,他下令將戶部尚書畢自嚴關進監獄。

畢自嚴在戶部任職期間,兢兢業業,一直致力於整頓混亂不堪的財政秩序。

他曾精心謀劃並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增加賦稅收入、最佳化財政管理的改革措施。

在賦稅制度方面,他嘗試對徵收標準、徵收範圍進行合理的調整與規範,力求做到公平公正、高效有序;

在財政收支管理上,他倡導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嚴格把控每一筆財政資金的流向與使用,力求減少浪費與貪汙現象。

然而,在當時那種極端複雜惡劣的局勢下,儘管他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但其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卻未能達到崇禎帝的期望。

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