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恙知道,他當然可以說賈璉所說的是汙衊、是造謠。但君子論跡不論心,京河修繕和遼東戰事客觀上會帶來什麼結果,這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而這樣的結果是不是賈璉所說的那麼下流呢?

衛恙無法回答,京河修繕案在被彭城侯徹底搞垮後,嘉祥36年的科舉考試,主考官變成了李軻,而入選的進士大多為南北經世學派的人。

這不是科舉舞弊,而是南北都投入了自己門下十餘年裡最傑出的弟子,他衛恙和潘松就是這群人中的例子。

當時或許不明白,現在衛恙已經反應過來了,特別是聽了賈璉的話後,再回憶一下他此番上京前師門的現狀,就門下弟子資質而言,較之他們當年確實有了退步,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

他不認為他所信奉的經世之學比理學差,相反他認為理學早就應該掃進故紙堆裡了。

可現在賈璉提出這個疑問後,他很快想到了原因,但這個原因他無法回答,甚至他不願意去相信。

就在他的思考間,等的不耐煩的賈璉一聲呵斥叫他清醒過來,“衛宣義,你想清楚沒有,我這可不是供人閒談的茶樓。”

糾結再三,思慮反覆後,閉著眼,打著顫說道,“是因為,是因為士紳們........”

“是你媽個頭!是是是......”賈璉聽到了那三個字,就知道這傢伙還是個人,也就不為難他了。

有些話他說可以,衛恙說不行,不然這個傢伙一不小心心死了,那今天他就虧大了。

在賈璉給這個傢伙灌迷魂湯之前,得理清楚,為嘛經世學派的行為是下流方法。

對於注重入世治世的儒家思想來講,不論其具體的學派、個人的思想主張是什麼,都是從兩方面實現的:在朝為臣,在野為學。

《孟子·萬章下》中講“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雖然最後一句寫“謂庶人”,但前兩句明晃晃地寫著一個大字,“臣”。

朝野朝野,在朝,在野,兩相輔佐,方成其就。

透過諸項政績的加持,擴大經世學派在朝官員的數量不是不可以,但相應的其在野也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以供選拔,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不然其結果必然是慘烈的。

在不能保證有充足的後備人才做過渡的情況下,大舉進攻,那麼京河、遼河哪條河都能淹死這幫會水的,這些政績的加持最後都會演化為其奔向末路的催化劑。

很簡單,社會結構(我是指人的社會啊)都是金字塔式的,一品官有幾個?數都數的出來;可九品官就多了,你怕是要打算盤。

一波升官潮之後,做了高官的如果在中下官員中沒有思想上的同道後輩做支援,那麼他們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用不了多久就會塵歸塵、土歸土。

而為了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就會在中下官員中扶持自己的人。

但請注意,這個時候提拔親信的標準就從思想上的同道下降為具備地域色彩的鄉黨、擁有父子師徒關係的親緣。

親緣、地域、思想三個不同的層次決定了你能團結到多少人,同時也會告訴所有人,你的結黨是為了大公,還是為了大私。

歷史上使用鄉黨和親緣成功的例子不可勝數,失敗的也不能計算,漢高祖、明太祖就是最有名的成功人士,但問題是人家是創業集團,你又不是。

作為一個活在太平之世,但黨爭一度激烈的文臣,這個幹法的前車之鑑之一——嚴氏父子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名聲最臭的。

到了這一步,通常會有多種結果,最壞的——嚴氏父子,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消失了;比較壞的——在思想上退讓一步,退到理學家的門裡,物質上可能還會消失,但在名聲上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