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延期支付(第1/2頁)
章節報錯
“璉二哥,這麼做會有很大隱患的,陛下和臣工們不會不記得這件事,到時秋後算賬的話......”陸預的提問,讓賈璉將半個身子側向他,左手搭在椅背上。
對這個問題,想了一下,最終想以一種黑色幽默地方式迴避回答。
“這個問題我們當然思考過,對於任何一個皇帝而言,這都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所以我們從不指望陛下會放棄對這一事件的追溯權。
但只要上皇還活著,陛下就會暫時忘記這段不好的記憶,但我們同樣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陛下心裡會留下一根扎的很深的針,時不時刺痛他一下。
所以我們應當期盼上皇長命百歲。
我們當初有多期盼上皇死,現在就要有多麼期盼他長命百歲,畢竟上皇覺得自己五十出頭的時候就說自己快不行,到了六十歲又說快死了,可到頭來,現在都六十多了,不也還是很健康嗎。”
陸預看著賈璉的笑和話語間的詼諧,知道還沒到他知道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失望的,他挺期待這個問題的回答的。
而賈璉也看到了陸預眼裡的興奮與好奇,笑意緩緩收斂,右手伸向火盆取暖,又講出了另外一番話。
“荊夫,你知道在這場鬥爭中最可悲的是什麼?”
陸預一愣,搖了搖頭。
“談到這個話題,就又要回到儒家的理論中去了。
先前說了儒家講天子施行德政是為了獲得天命即民心的眷顧,只有這樣才能長長久久地做天子;而士大夫們講為了保證、監督皇帝會施行德政,需要百姓支援他們,讓他們代表百姓在朝廷裡做官做宰,作威作福。
但在這近二十年的政治鬥爭中,死了一個太子,廢了三個皇子,換了四任首輔,其中三個還死了,被牽連致死、家破人亡者,不知幾何。
德政的兩面,化民和保民,我都沒有看到。
只是純粹地為了利益,可為了利益爭得頭破血流,又說利一一取自民間,偏偏在這裡面我沒看到一個百姓呀。
這難道不可悲嗎。”
陸預只覺得莫名其妙,自古以來不都如此嗎,璉二哥說這樣的怪話,難道是忘了我們生來就有貴賤之分嗎。
以前李嵇在嘉祥三十六年還是春慶坊大學士時以《禮記》中《坊記》篇中的:
子曰:“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
這段話做題,給太學生們做講解。
他知道這件事還是因為這次講授在士人中引起軒然大波,進而擴充套件為長達數年的古今論戰。
安徽出身的現任內閣大學士兼刑部尚書的胡之問當時是刑部侍郎,是本朝初年學問大家方苞的門徒,就這事在國子監門前和顏元的門徒李嵇展開辯論,那天有上千人圍觀。
他哥哥陸安帶著他去聽了,其實具體講的是啥他一句也沒聽,只記得時間長了,站地有點腿痠,想回去了,哥哥不讓。
回去的馬車上他問哥哥講了些什麼,好回去跟母親講講今天干了啥。
他哥哥陸安說了很多,他只大體記得一些。
先說這句話雖然要緊,但與時局而言更要緊的是這句話的下一句,
子曰:“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詩》雲:‘相彼盍旦,尚猶患之。’”
只是辯論的兩人都不講這些,只在前一句上下功夫。
二人由禮談到義,進而談到利,在義利二字上產生了嚴重的對立。
這會使得在嘉祥二十年以後有所緩和的儒家學派間的思想爭論再度趨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