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圍獵(第2/4頁)
章節報錯
的八旗鐵騎外,還有遼東漢軍改建的漢八旗步軍,入關後又有三王為首的大批綠營降兵。
從軍隊建制和規模上,後金完勝太祖當時手下的西南十三營。
當時後金竊居北地,以葬崇禎、代明天命,安穩北方,盡收北地士民之心。而南方多年征戰,南明內訌後,後金坐收江南。
後同太祖鏖戰湖廣五年,現在人們都說太祖英武非凡,所以能反敗為勝,同後金劃江而治。
可這樣說來也太輕巧了,當時太祖若非用長江航道運輸物資,以荊州府為東出的後勤大本營,依託襄陽、武昌的漢水防線據守,又有八年治蜀的積累與民心,恐怕熬不到江南起義這一反敗為勝之機,就已兵敗如山倒了。
要知道最危險時,吳王和南安郡王先祖尚王的兵馬深入湖南,從岳陽、常德一線展開的兵峰直指江陵城下。
那時若非後金攝政王多爾袞在天下強推剃髮令,導致原以歸附的江南再生戰端,江陰義民起兵,讓後金稍減攻勢。
時值七月,太祖抓住戰機,決開荊堤,引大水淹吳尚二王兵馬十五萬,一時水漫湘北,吳尚二王引殘兵屯長沙。
八月太祖引騎軍一萬、步軍六萬,水軍三萬,與後金決戰鄂東,九月在蘄州大敗其軍,克九江,完成了鎖國湖廣的戰略目標。
戰後太祖一面接收從江南逃來的義軍,一面與困守長沙的吳尚二王和談,最後的結果你是知道的,二王之中尚王兵弱且名優吳王,於是太祖以當時還不及弱冠的天佑帝迎娶尚王之女為條件換取了尚王的起義,吳王則在夾攻之下南逃兩廣,再也沒有了逐鹿中原的機會。
這是現在士人們講的太祖朝的故事,對不對。”
陸預點點頭,表示了認同。
“可太祖定湖廣的關鍵——鄂東之戰到底是靠什麼在野戰中擊垮了後金八旗軍?”
“水軍。”陸預脫口而出,太祖依靠長江定南方、天佑帝依託京杭大運河統一南北,水軍是關鍵,這是人盡皆知的故事,街頭巷尾都有傳頌。
賈璉搖了搖頭,陸預愣住了,不知道還有別的答案。
聽了很久的韓奇為陸預解疑,“我們當年深入研究過太祖、天佑帝時的戰事,民間講二帝靠水軍才勝了後金,這是表象。
當時二帝之所以依託河道,有兩大原因,一是後勤考慮,南方戰亂多年,民生凋敝,而打仗自古是千乘之車、萬金之費,而水運又是戰爭運輸的頭等選擇,這並不足奇。
更關鍵的後一點,明末大城都以江河而聚,大城地廣而人稠,二帝採用的策略是依託水運航道的取城棄鄉,利用水運保證各城之間的聯絡和物資運送,避開了後金軍引以為豪的八旗野戰機動騎兵。
又下嚴令,凡江河所至,大小船隻一律收歸官用,摧毀了沿江的所有渡口,只保留少量大渡口,集中大量步軍固守,又用船隻載步軍士卒行駛江面做機動,使八旗軍不敢強攻。
而後金八旗劫掠鄉野,一律不管,一兵不得出城,違者斬。
然後依託山川形勝,與各城形成區域的網格封鎖,集中優勢騎兵和大量步軍,逐個殲滅,導致後金如果不是大量騎兵出動,根本不敢深入腹地,進行迂迴包抄。
因為如果是小股騎兵,怕是一入天地間,魂歸九幽下了。按照當年繕國公的死命令,只要優勢兵力區域內,八旗騎兵人數少於一千人,就是一個字,幹。
太祖安四川、鎖湖廣、圍江南都是用的這個法子。
但這樣的策略只在南方有用,到天佑帝北伐時,京杭運河過淮河段後的華北近乎一馬平川,無形勝可用,所以天佑四年的北伐,戰果乏善可陳。
直到北靜王先祖因後金攝政王病逝,遭受以兩黃旗為首的貴族執政集團清算,率正藍、鑲白兩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