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入場者,死無全屍(第2/2頁)
章節報錯
買回後,縮小售出量,但不停止出售船隻的腳步,等這幫人吃飽,繼續拋。
對於自有船隻,大戶們不會擁有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的數量,他自己的生意他不清楚嗎?
賈璉問了在京的幾個人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覺得船價跌不了多少,二十兩的價格波動就彷彿極為誘惑人了?
因為他們堅信自有船隻的商人一定會買回出售的船隻。
而專業從事運輸事業、專給各地商人提供租船、託運服務的船商,才是這場波動中最大的推手。
平遼策推出後,他們手上持有的小船就成了負資產,持有的小船數量越多他們虧的越大,因為放到短途運輸中,他們這些小船就成了“大船”,可短途運輸的特點決定了,這些“大船”是幹不了的,或者說是虧本的。
所以他們會在訊息公佈後跟隨潮流大手筆賣出,在看似平穩後再大手筆買回來,而且買的一定比賣的多。
但是.......多的比例是有限的。
對於這幫船商而言,他們的想法是透過這場波動,將自己手裡的小船出清掉,換得更多大船,行動要快,要不然手慢無,小船會全部砸在手裡。
他們的現金流是有限的,當他們買回船,發現市場上還有大船在不斷出售的時候就是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
這個時候南北行市上因為運力增加、船價的下跌而帶來的運價下跌對他們而言是極為有害的。如果市場上不斷有船拋售,運價會不斷下跌,到時他們買回來的船可能到手就是虧的。
而漕運系的勳貴由於身子大,再小的波動疊加龐大的數量也是巨大的虧損,所以反應也最為敏感,作為同漕幫勾結在一起的他們,本身就是船商中的大戶。
.........
文酈信中反對的第二個問題是,他們怎麼辦,春秋社自己人的生意怎麼辦。
賈璉給出的回答很簡單:利用開闢的海運路線運貨加上租賃託運就可以了,至於把船買回來是不可能的,他們只會不斷出清拋售。
原因很簡單,船價和運價的下跌是必然,海運線的開闢難道只是為了運糧食?
漕運私帶貨物是慣例,海運也不能差呀。
而且閩廣商人墊資造船這事是有條件的,就是把他們的走私船劃入軍管海運的範疇,他們可以掛著軍隊的牌子自由走私,不用再擔心近海水師的搜捕和甄家為首的皇商的打壓。
而俞鶴倫說江南的富商也開始拋船就是因為他們反應過來,運價已經比自有船隻的運輸成本低了,或者說他們在看低將來的運價,已經不打算自有船隻了。
畢竟船舶是個重資產行業,船是、人多了也是,附屬的維繕保養更是了。
另一方面,河運中民間商貿運力的提升和民間商貿運輸量的下降對運價的雙重打擊,江南商人們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了。
畢竟福建人都不開始往河運上走貨了,他們這些一衣帶水的江浙皖商人又不是傻子,只會等死。
不像做壟斷貿易的皇商們腦子都生鏽了,他們要是思考了,玉皇大帝都要發笑。
...........
而此時俞鶴倫的質疑,就是海運背後的阻力,也是他們這麼做的風險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