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月卿一行,在運河水路最後一個暢通的碼頭下船,改走陸路。

此處是閔州與滄州交界的一處縣城,不算繁華,但未受水災影響,蕭月卿讓親衛吩咐下去,讓眾人在此休整一個時辰,吃些熱的飯食,順便飲馬補給糧草。

她和崔闌則在一處路邊的吃食攤子上坐下來,要了兩碗麵,煮麵需得要些時候,便先叫上了幾個素包子。

蕭月卿拿起個包子咬了一口,雖是素的,但麵皮宣軟,餡是冬菜拌的豆腐餡兒,一點兒不膩。

等面的空檔,攤子前路過個衣裳破爛的人,看著像是逃難的流民。其中一個婦人手裡牽了個小孩,孩子嘬著大拇指,看著蒸籠裡雪白宣軟的包子,饞得直咽口水。

崔闌看公主殿下一直看著那面,正欲說話,就被攤主搶了先。

攤主是對中年夫婦,男人掀開蒸籠,拿了個素包遞給那小孩道,“吃吧。”又告訴幾人,“縣官大人在那頭設了粥棚,你們快過去吧。”

幾個流民連連道謝,朝攤主指的方向走去。

婦人同自家男人小聲感慨,“也是可憐,還好咱們這裡沒有受災。”

男人點頭,“誰說不是呢。”

不多時,麵條好了,是那手腳利索的婦人端上來的,對崔闌同做男裝打扮的蕭月卿道,“二位公子慢用。”

蕭月卿問,“請問嬸子,縣中並未受災,為何大人還設了粥棚?而且,我瞧此處也不禁止流民入城?就不怕生出亂子嗎?”

這會兒過了飯點,油布棚子下頭就她與崔闌兩位客人,倒也不忙,婦人自是有閒心同他們多說幾句。

“聽官老爺們說上頭下了政令,城中不得拒絕流民進城,聽說前日朝廷派的押糧官到了,昨日咱們縣官大人就叫人起了粥棚。逃難過來的人,官府都把他們安置在粥棚那邊的草堂裡,好歹能夠遮風避雨。”

如此說來,此處縣官倒是做得不錯,蕭月卿點頭,“多謝嬸子了。”

婦人道,“這有什麼謝不謝的,二位快吃吧,一會兒面該坨了,嚐嚐味道如何。”

一旁崔闌適時遞上銀錢,那嬸子見他遞過來的是個銀錁子,連忙擺手,“這兩碗麵錢要不了這麼多。”

蕭月卿道,“無事嬸子,餘下的給我們裝些包子吧。”

聽了這話,嬸子才勉強收下,讓自家男人麻利用油紙包些包子。

想了想又道,“小公子,我瞧你們像是富貴人家,若是要往滄州去,這路上可得小心啊。”

蕭月卿道,“多謝嬸子。”

車馬又行了半日,進了滄州地界。逐漸能看到洪水退去之後的農田、村落,漲水時沖積起來的厚厚泥沙,被掩埋的東倒西歪的莊稼草木。

一路行來,流民也不是很多,偶有個結伴而行的。都是聽說了縣裡或是郡裡已有賑災舉措,設了粥棚草堂,能安置流離失所之人,供應吃食之後趕著過去的。

蕭月卿坐在馬車裡,同車窗邊騎馬並行的崔闌道,“滄州境況倒比我想得要好許多。”

崔闌也道,“如今洪水已退,若賑災舉措施行得當,想必用不了多久百姓們便能重建家園了。”

蕭月卿心想,果然還是銀錢充足好辦事,此次朝廷雷厲風行,又少了那些蠹蟲,賑災的銀錢米糧都能實打實落到百姓手裡,可不就能少些禍亂嗎?

進了鄠縣縣城,沿著主街沒走多久,就見了兩處粥棚。有衙差維持著秩序,流民們正排隊領米粥饅頭。

蕭月卿讓車馬在離粥棚不遠處停下,自己同崔闌步行過去。

還未至近前,便有衙差過來詢問,言若要領粥飯須得排隊。

崔闌將身上令牌掏出來給衙差看了,衙差當即明白,這應當就是上頭說的,朝廷派出主理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