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注漿壓力及排漿量變化,確保注漿效果。

二、最佳化爆破引數與施工工藝

控制爆破損傷:採用合理的爆破引數和施工工藝,減少爆破對圍巖的損傷。例如,可以採用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技術,以降低爆破震動對圍巖的影響。

縮短開挖與支護時間間隔:及時跟進支護工作,縮短開挖與支護的間隔時間,以減少圍巖的暴露時間和變形機會。

三、加強臨時支護與初期支護

臨時支護:將臨時支護與二次襯砌形成整體,提高支護結構的承載能力。可採用鋼筋連線等方式加強臨時仰拱的縱向穩定性。

初期支護:加密拱架和加強鎖腳等措施,以增強初期支護的強度。同時,應確保初期支護的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四、嚴格控制開挖進度與質量

縮短仰拱開挖時間:增加人員及裝置投入,儘量縮短仰拱開挖至封閉成環的時間,以控制仰拱開挖對隧道變形的影響。

控制紅線距離:嚴格控制仰拱與掌子面的距離以及二次襯砌與掌子面的距離,確保施工安全和質量。

,!

五、加強監控量測與地質預報

監控量測:定期對圍巖進行位移、應力等引數的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透過資料分析和迴歸分析等方法,綜合判斷結構穩定性。

地質預報:做好超前地質預報工作,瞭解圍巖的地質情況和變化趨勢。根據預報結果對支護和注漿加固方案進行調整和最佳化。

綜上所述,透過加強超前支護與注漿加固、最佳化爆破引數與施工工藝、加強臨時支護與初期支護、嚴格控制開挖進度與質量以及加強監控量測與地質預報等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和管理人為因素導致的圍巖鬆動問題。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於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穩定。

最佳化爆破引數與施工工藝是提升爆破效果、確保施工安全及效率的關鍵環節。以下是對這兩個方面的詳細探討:

一、最佳化爆破引數

炸藥型別與效能:根據工程特點和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炸藥型別和效能。炸藥的爆速、猛度、密度等效能引數對沖孔深度有直接影響,因此需綜合考慮岩石的堅固性、抗壓強度等因素來選擇炸藥。

裝藥量:透過實驗確定最佳的炸藥單耗,避免過高的爆炸壓力導致衝孔或破壞周邊岩石。可以透過減少裝藥量或改變裝藥結構來實現。

炮孔設計:包括炮孔的直徑、深度、間距、排距和填塞情況等。增加炮孔的排距和間距可以減少單位面積內的炮孔數量,從而降低整體裝藥量。同時,最佳化炮孔的深度和角度可以確保爆炸能量更均勻地作用於岩石。

起爆方式:使用的起爆器材和起爆順序也會影響爆破效果。採用先進的起爆裝置和技術,如遙控爆破、智慧爆破等,可以提高爆破精度和安全性。

爆破網路:合理的爆破網路設計可以提高爆破效果,降低爆破震動和飛石危害。

二、最佳化施工工藝

鑽孔技術:採用先進的鑽孔裝置和技術,提高鑽孔質量和效率。鑽孔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後續裝藥和爆破效果。

裝藥技術:改進裝藥結構,如採用空氣間隔裝藥或孔底間隔裝藥,以減少炮孔底部的爆炸壓力。使用混合裝藥,結合高爆速和低爆速炸藥,以最佳化能量分佈。

填塞技術:控制炮孔填塞長度和質量,避免爆炸氣體過早洩露,提高爆炸能量的利用效率。良好的填塞可以確保爆炸能量充分作用於岩石,提高爆破效果。

起爆網路檢查:在起爆前對起爆網路進行全面檢查,確保各段導爆索和導爆管的連線正確無誤。這可以避免因起爆網路故障導致的爆破失敗或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