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勸劉璋把江陽的鹽井,交給劉備開採。

在張松的據理力爭下,群臣已經沒有反對的聲音。

令張松沒想到的是,以前處處反對劉備的劉巴,這次居然贊成此事。

劉巴此時上前一步說:“江陽的鹽井,讓劉備去採也無妨。”

清了清喉嚨,他接著說道。

“江陽採鹽已久,鹽井滷水產量已明顯下降,有些鹽井已經荒廢,給劉備去採,他們也沒多少產出,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說到這裡,劉巴笑了笑,“看來劉備手下沒有懂製鹽的人,我認為他們在江陽搞不出什麼名堂……”

劉巴說完,反劉備的一些人,比如王累等也笑了起來。

同時這事也敲定下來,孔明對蜀錦和井鹽的兩個要求,都被劉璋許可。

……

得到許可後,張松立即安排人員,同孔明對接此事。

孔明也立即行動起來。

怎樣織錦和採鹽,孔明早有計劃,也早已向劉備請示過。

對此,劉備全力支援,令孔明放手去做。

孔明先設立兩個官職,司錦中郎和司鹽中郎,分別由自己的兩個好助手,董厥和樊建擔當。

兩名中郎之下,再設相關機構,選取各種專業人才和工匠。

兩大機構規模化經營採鹽和織錦兩大產業。

……

先說採鹽。

董厥帶人來到江陽後,先檢視原有的鹽井。

三國時期,鹽井都採用明挖的方式。

明挖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就是用人力,一點一點挖下去。

因為挖井的人下到井底作業,需要一定的空間,這決定井口直徑不可能太小。

井口直徑大,加之地下水影響,鹽井就沒辦法開鑿得太深。

如此,這種明挖鹽井的產量就比較低,江陽縣合適明挖的地區,也早已挖完。

這也是劉巴嘲笑劉備的人不懂採鹽的原因,因為劉巴的井鹽知識,停留在當時的明挖工藝上。

而孔明這個穿越者,準備採用的工藝完全不同,孔明將後世先進的井鹽開採工藝,提前幾百年教會了董厥。

這就是“卓筒井”工藝。

北宋時期,井鹽開採業出現了“卓筒井”,這種鹽井的挖掘方法,一直沿用到清代。

卓筒井工藝屬於暗挖法,鹽井直徑只有碗口大小。

挖掘時,在井口上方豎立碓架,工人們站在碓架上用力踩踏,利用衝擊力鑿井。

同時,為防井壁塌陷,以及防地下水侵入,卓筒井用竹筒做成套管,來保護井壁。

這樣,卓筒井可以越挖越深,最深可達千米以上。

董厥利用卓筒井工藝,把陽江縣深埋地下的滷水開採出來。

陽江在今天的自貢市境內,是井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地下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孔明雖然只是向劉璋索要一個縣的地域,但先進工藝採出的滷水,比益州其它地域加起來還多。

……

開鑿鹽井之外,想生產出精鹽,還需要抽取滷水的工藝,滷水淨化的工藝,熬煮濃縮的工藝,結晶分離的工藝,以及粗鹽提純的工藝等。

這些工藝就沒什麼難度了,幾乎每個穿越者都會,此處就不再贅述。

總之,董厥到陽江後,利用孔明傳授的先進井鹽工藝,很快生產出大量高品質的井鹽。

在製鹽業。

劉備勢力開始碾壓三國其他勢力!

……

說完採鹽,再說織錦。

與董厥到達陽江才開始行動不同,樊建的行動早就提前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