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劉備搶著做媒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南鄭城中。
劉備向孔明詢問,如何能讓錢餉充足。
作為穿越者,貨幣以及貨幣制度,這樣重要的問題,孔明早就想過。
只是前幾年以征戰為主,劉備的統治區域並不穩定。
不適合進行貨幣改革。
這幾年,劉備勢力的各個方面,都在蒸蒸日上,貨幣方面進行一些改變,時機已經成熟。
所以,劉備提出問題時,孔明馬上給出答案。
直百錢!
可是,到底什麼是直百錢?鑄造新的直百錢,具體又要如何操作?
孔明詳細地給劉備進行講解。
……
說直百錢之前,我們先要聊一下另一種錢幣。
五銖錢。
五銖錢是兩漢時代的通用貨幣。
這裡的“銖”字,是量詞。
在古代,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
五銖錢,它最初最直觀的意思,也就是重量為五銖的銅錢。
從五銖錢的名字上,我們可以窺探,古代的統治者,在貨幣上犯過很多錯誤。
錢幣重量不一,在民眾中失去信譽,這種事情,屢見不鮮。
所以,到漢代時,朝廷直接用“五銖”這樣的重量,來為錢幣命名。
主要目的就是標榜貨幣的成色,打造良好的信譽。
經過漢武帝等漢代皇帝的努力,五銖錢最終成為兩漢的通用貨幣,一直到三國時期。
三國初期,很多割據勢力為了斂財,都自行鑄造錢幣。
當然,他們鑄造的錢幣,也是漢代的五銖錢,只是成色差上太多。
混亂的貨幣增發。
自然造成貨幣貶值。
到劉備和孔明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五銖錢的貨幣價值,已經買不到五銖重的銅了。
劉備勢力本來近幾年發展不錯,勢力內的糧食鐵器等貨物,有所增加。
按道理來說,劉備應當鑄造一些錢幣出來。
可怎麼鑄這些錢,是孔明要解決的問題。
……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貨幣制度如何重要?
孔明向劉備詳細地進行說明,劉備聽了似懂非懂。
孔明索性用例項說明。
孔明問劉備:“主公,你可知曉,當下一枚錢幣,可以買多少青銅嗎?”
劉備答道:“一斤銅約要一百五十錢,這樣算下來,一枚錢可以買兩銖半的銅。”
“對,一枚錢可買兩銖半的銅,可是鑄一枚錢卻要五銖的銅,如果還鑄造成色十足的五銖錢……”
說到這裡,孔明加重了語氣。
“那就是,鑄一枚,虧一枚。”
仔細品了品孔明的話,劉備馬上明白了,還鑄五銖錢的話,是一個虧本的生意。
“原來如此。”劉備說:“我聽聞孫權曹操所鑄的新錢,只有兩銖重,想來是這個道理。”
孔明則聞言大笑,“主公,孫權曹操鑄成色不足的錢幣,既失信於民,又斂不到錢財,是蠢笨的做法。”
“那明智之舉呢?就是軍師說的直百錢?”劉備問。
“對,直百錢。”孔明肯定地說道。
接著,關於直百錢的具體鑄造方法,孔明又同劉備講了一下。
孔明建議,新的直百錢一定要更重一些,可以選定十銖為標準。
十銖,可比歷史上的直百錢重上不少。
鑄造的工藝也一定要精良,錢幣造出來,要有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效果。
要讓百姓們看了,覺得物有所值。
還有重要的一點。
精良的鑄造工藝,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