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歷一個時代,總會有高峰和低谷,總有起伏。

本因坊秀策之後,經歷了長達46年的群雄爭霸後,又歸於統一。

本因坊秀策的自身強大,也是一位好的領導者,他的家族下,管理著多位強大的棋手,諸強並立。

1907年本因坊秀榮的病逝,田村保壽當時是七段,雁金準一當時是六段,根據家訓,實力更強的田村保壽成為繼任者。

後來本因坊秀哉和雁金準一多一次發生爭棋。

本因坊秀哉繼任後,本因坊一門與方圓社的交流更加頻繁,為後來棋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1925年春,日本棋院成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後來部分棋手退出,成立了棋正社,與日本棋院形成競爭關係。

1924年前,日本主要存在中央棋院、裨聖會和方圓社三大派系。關東大地震後,這些機構受到餓了重創,也促使他們的團結和統一。

日本棋院成立後,有一些棋手對日本棋院的規定和做法不滿意,退出後成立了棋正社。這些棋手包括雁金準一、鈴木為次郎、高部道平等。

棋正社成立後,他們開創了分先對局制度,就是現在的不分段位一縷猜先。

日本當時是圍棋的主戰場,他們似乎為了開創圍棋的大時代,準備好了一切,但是似乎還缺一位主角。

在民國成立後,中國圍棋得到了普及程度得到了提高,中日圍棋的交流也逐漸密切。

當時有“南顧北劉”的稱呼,上海的顧水如和北京的劉嫡懷,以及過剔生等,均為當時的中國的代表人物。

這時候,一位巨匠即將誕生,他就是吳清源。

吳清源,原名吳泉,1914年出生在福建泉州。

他自幼對圍棋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圍棋愛好者,對他的啟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2年,年僅8歲的吳清源在福州的一場圍棋比賽中擊敗當地名手,開始引起圍棋界的注意。

1924年,他隨家人遷往北京,在北京的他的圍棋的天賦得到充分的施展。

在北京,他得到名家顧水如、汪雲峰等的指導 ,棋藝迅速提升。

1926年,他在北京舉辦的圍棋比賽中取得冠軍,進入國內的頂尖棋手行列。

1927年,他與日本圍棋代表團的交流中,擊敗了瀨越憲作等多位日本高手,引起的日本圍棋界的關注。

瀨越憲作對吳清源的印象深刻,在當時的中國棋界,吳清源的水平很難再得到提升。

瀨越憲作於次年,安排吳清源前往日本留學。

1928年,吳清源前往日本後成為了瀨越憲作的弟子。橋本宇太郎和曹薰鉉都是瀨越憲作,他們與吳清源並稱為三大高足。瀨越憲作為中日韓三國各培養了一位絕世天才。

到了,日本以後,吳清源經過一系列的試驗對局,被日本棋院定位三段。

1930年,吳清源升為4段。1932年,吳清源升為五段。

在二戰之前,日本沿襲的是以前的段位制度,當時的段位升級非常嚴格,等級森嚴,五段以上的高階選手很少。

九段同時期只能有一人,八段和七段一般最多也只能有兩人,實際情況八段也基本長期只有一人,六七段也寥寥無幾。

當時本因坊秀哉是九段,雁金準一是八段,瀨越憲作是七段。其他的人大多是五段六段。

九段是初段之間的理論上能夠讓初段四子之多。

不同段位之間的對弈的身份是不對等的,這叫做棋份。棋份是兩段一子,就是你差了兩段,段位低棋手被讓先執先行,差四段的話是讓兩子。差一段是先相先,就是下手在三盤中兩盤執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