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黑與白(第1/2頁)
章節報錯
圍棋據說起源於上古,堯帝為了教育他的兒子丹朱而發明的,這是一種普遍的被接受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古人透過觀察天象,將星星排列成棋盤,從而形成圍棋的雛形。
我們從很多古裝電視劇裡也看到了,很多下圍棋,幾乎沒看到有人下象棋的。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虛竹破的珍瓏棋局,也是圍棋。
我們古代四藝的琴棋書畫中,棋就是指的圍棋。
從春秋戰國時候開始,圍棋就在民間廣為開展。史書上也有記載。
到了東漢晚期,圍棋又開始興盛。比如曹操、孫策和陸遜等都是圍棋的高手。
從南北朝時期,圍棋開始向東亞流傳。
到了唐朝,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增多,圍棋也成了重要的載體。
其中還發生了,顧師言“三十三手鎮神頭”,一子解雙徵的,流傳千古的神之一手。
到了明清以後,才逐漸引入了貼目制度。進入清代以後,中國圍棋逐漸衰落,日本圍棋成為最強者。
中國古代著有《忘憂清樂集》、《官子譜》和《棋京十三篇》等著名棋書。
春秋時期的齊國人弈秋,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位棋手。
唐朝時的王積薪,也是著名國手。
清代的範西屏、施襄夏和黃龍士並稱“清代三大棋聖”
自進入晚清以後,中國國力逐漸衰落,國家不穩定,那麼相應的文化運動,也自然收到了嚴重的影響,圍棋也逐漸衰落,並被日本超越。
從日本的江戶時代早期,也就是中國明末清初的,中國整體社會的大動盪,從這時候開始,日本全面超過中國。
在乾隆年間,日本圍棋的研究水平已經遠超中國。在江戶時代初期,日本廢除了座子制度,全面研究先手的優勢。
20世紀初,六段棋手高部道平來華訪問,橫掃中國一流棋手,對中國一流棋手,基本都讓二子,這樣中國棋手求一勝都很難。
在南北朝時代,圍棋經過朝鮮流入到了日本。
隋唐時期,日本也多次派出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各項文化技術,其中就包括圍棋。
在日本平安時代,也就是中國唐朝年間,日本圍棋得到大範圍的普及。
到了16世紀中葉,也就是中國明朝嘉靖年間,圍棋已經成了日本的國技。
到了江戶時代,日本圍棋特別興盛。
明治維新後,日本圍棋逐漸發展到了全盛的時代。
日本圍棋三聖,本因坊道策、本因坊丈和、本因坊秀策。此三人被譽為史上最強者。
以上三人加上,清代初年的範西屏、施襄夏和黃龍士,加上後來的吳清源,被譽為史上強七人。
本因坊是日本一個重要的棋派。
它起源於16世紀中葉,由本因坊算砂創立。
本因坊算砂原名日海,是京都寂光寺的僧人,他在該寺內的“本因坊”內修行,因此後來以“本因坊”為姓,並改名為算砂。
日海因為棋藝高超,深受日本當時當權者織田信長、豐城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賞識。
日海在後來被德川家康寵遇,被正式賜予“本因坊”之姓。
在豐城秀吉的協助下,日海擴建了寂海寺,還為他設立了“棋所”。並給予了定段位的權力。
本因坊家在江戶時代成為圍棋四大家之首,對日本圍棋的影響舉足輕重。本因坊家共世襲了二十一世,日本江戶時代共產生圍棋名人十位,其中七位出自本因坊家。
江戶四大家是本因坊家、井上家、安井家和林家。
本因坊道策(1645-1702422)是四世本因坊。也是名人棋所。名人棋所是日本江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