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力帶動紡紗機和織布機,用天然的動力代替人力,這並不算是特別稀奇的事情。

因為人們很早就有在利用了,比如灌溉用的水車等。

而用水力來紡紗和織布,這倒是讓朱元璋馬皇后等人大開眼界。

劉基道:“效率要比人力要高不少,但是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朱元璋馬皇后側耳傾聽。

劉基繼續道:“因為水力不穩定,雨水充沛的時候,機器執行得就比較順暢,但一旦天氣乾旱,河流枯竭,就不能運轉了。”

聽了劉基的話,朱元璋不由得想起了朱辰說的一個東西。

燒開水。

燒開水是最常見的事情,但就是這最常見的事情,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且穩定的動力來源。

就拿紡紗機和織布機來說,水力不穩定,但如果是燒開水的話,那豈不是時時刻刻都可以提供動力,驅動紡紗機和織布機了?

想到這裡,朱元璋愈發期待朱辰說的那個燒開水的裝置了。

只是現在他還沒有想到的是,那個燒開水的裝置遠比他想象中的還要震撼。

因為水力紡紗機和織布機的不穩定性,所以,除了水力紡紗廠和織布廠,松江還有大大小小無數的紡紗廠和織布廠,星羅棋佈。

在這其中,無數的工人日復一日的揮灑著汗水,不斷的生產出紗錠與布料,同時他們自身也獲取了比以往更多的收益。

因為棉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對體力的要求不高,所以不僅是青壯年,就是老弱婦孺也都可以參與其中。

在一些廠區,朱元璋就能看到一些十來歲的孩童參與生產。

不過他並不以為意。

因為在他的認知裡,這不算什麼事,他小時候也是幾歲就給地主家放牛了。

而有的廠區,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更是實行二十四小時運轉制度,三班工人倒著幹,人休機器不能休。

松江府的生產,讓朱元璋等人從內心深處感到震撼。

用熱火朝天已經不足以形容,可以說是瘋狂。

因為生產出來的布,就是銀子,就是利益,利令智昏,利益永遠都是令人瘋狂的。

參觀完紡紗廠和織布廠後,朱元璋問了他最關心的問題。

“今年松江特區的收成大概多少?”

“前不久剛統計出來,給戶部報上去的資料是一千三百多萬兩。”

聽了劉基的回答,朱元璋錯愕的張大了嘴巴。

“這麼多?”

朱元璋已經有預感會不少,畢竟去年正是因為松江特區的幾百萬兩彌補了朝廷國庫的一部分虧空,今年應該會更多。

但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

要知道,大明朝廷一年的稅收合併其他收入不過才兩千多萬兩,現在松江一個特區就佔了一半。

這如何不駭人聽聞?

難怪就連揚州城的勞動力都被這邊吸收了,揚州城就算再繁華,拿什麼和松江特區比?

就是京師也不行。

一個地區就佔了一個國家一半的收入,這放眼歷朝歷代也都是絕無僅有的。

事實上,自從開啟海外市場後,松江特區的棉紡織業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進口棉花,生產成為布料,再銷售到全國各地,以及出口到周邊各大大小小的國家。

松江特區的布料因為量大便宜,所以在龐大的廉價布料市場可以說是沒有對手,所向披靡。

所到之處,當地的傳統布料市場都被摧枯拉朽般推倒,進而被松江的廉價布所佔領。

可以說,除了大明國內,整個東亞地區,都在松江特區的控制之中。

而且隨著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