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

聽到這個詞,朱元璋三人都是一怔,他們自然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朱辰道:“特區,顧名思義,就是特別的區域。”

“簡單的說,就是大明境內劃出一小塊特定的區域,在這塊區域裡,施行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政策。”

聽了朱辰的解釋,朱元璋三人還是有些不解。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朱辰回道:“因為一些顛覆性的政策,如果你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那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而且會觸動到固有階級的利益,遭至他們的頑固抵抗,甚至設法扼殺。”

這話倒是讓朱元璋三人不約而同的點頭。

因為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事情。

比較出名的有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申不害變法等,這些變法大都是一開始獲得君主的支援,強勢施行,也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很快就會遭到固有階級的抵抗和打擊,最終以失敗告終。

革新者,註定傷痕累累,向來如此。

朱辰道:“但是你選一小塊區域來作為特區進行試驗,那就不一樣了,對嗎?”

三人繼續點頭。

不用朱辰展開說,他們也能夠明白。

在一小塊區域施行的話,影響會減小很多,遭受的抵抗也會小很多,而且是帶著試驗性質的,好的話,對固有舊勢力的抵抗就會多了一份以事實為基礎的強有力的說服力,不好的話,撤掉也沒有什麼問題。

這確實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建議。

仔細一想,更是驚歎。

之前所有人變法,都未曾想過採取這樣的方式。

他們哪裡知道,這是後世一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大決策,實現了兩種制度的相容,具有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朱元璋問道:“可是成立特區,要施行什麼樣的政策呢?”

朱辰回道:“簡單來說就兩個字,開放。”

“開放?”

三人都是露出疑惑的神情,認真的聽朱辰說下去。

“假如,我說的是假如,假如大明有了改良過的織布機和改良紡紗機,那麼大明的紡織業其實已經具備了走上了改變道路的條件了。”

“紡紗和織布的效率上去了,毫無疑問的,紗的價格就逐漸變低了,布的價格也隨之降低。”

“布匹在大明是硬通貨,大明的俸祿中就包括布,布本來就不夠用,現在產量上升價格降低,布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處於暢銷的狀態。”

“對布總的需求就上升了,反過來就讓織工的收入也大大增加,有些織工突然發現,像原來那樣自己農忙種地,農閒織布,效率太低了,還不如自己全職織布收入來的高呢。”

“於是,他們就全職織布了,原來租的一畝三分地也不租了,然後自己用織布賺來的錢買去糧食吃。”

“這時候的織工也開始迅速分化,最先採取改良紡紗機和織布機的人,效率迅速提高,從而立刻開始積累起自己的財富,逐漸開始僱人進行紡織。”

“而一些有遠見的地主鄉紳見紡織有利可圖,他們也會加入其中,紛紛購買改良紡紗機和織布機,導致機器大賣,反過來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

“其中就有人動腦筋,想方設法繼續改進紡紗機和織布機,並在後來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紡紗機和織布機,他們紡紗和織布的速度更快,質量更好,從而獲取更大的利益。”

“與此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佃農開始離開土地,成為紡織工人,依靠給人打工為生,他們也就成為了新的一個階級,工人階級。”

“而那些最想積累財富的紡織作坊主和那些轉型過來的地主鄉紳,也將形成一個新的階級,資本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