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過的封王政策,反而給大明留下無窮的禍患?

這話又把朱元璋聽懵了。

他感覺自己的腦子快有些跟不上了,封王戍邊之策,雖然僅僅在他在位的時候得以完整施行過,但在施行的那些年間,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政策的可行性,因為在他在位的那段時間裡,西北方向的邊患是在被不斷消除的。

可是,為什麼削弱過的封王戍邊之策,反而給大明留下無窮禍患呢?

朱元璋滿腹疑惑,皺眉問道:

“為什麼?”

朱辰道:“剛剛你也說了,朱棣藩王造反出身,所以,他不可能再將軍權交給藩王,這些藩王被朝廷收回軍權,或者內遷,或者削爵,但為了安撫這些皇室宗親,朝廷又不得不供養著他們。”

“事實上,朱棣在位的期間,有邊疆大將吳高、何福屢次上書,請求恢復洪武時期的邊衛,但朱棣仍然不以為然,朱棣覺得撤漠南諸衛集中兵力消滅北元才是一勞永逸,於是,朱棣五次御駕親征,最終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朱元璋突然打斷了朱辰的話:“朱棣他……他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對於朱棣造反,朱元璋雖然理解,但不可能不生氣,作為帝王,最忌諱的就是造反。

他沒有想到,朱棣竟然五次御駕親征,而且死在出徵的路上,這放在歷史上而言,太平盛世的君主有這般魄力的,恐怕沒有幾個。

老四是條漢子,沒有丟了他們老朱家的臉。

“嗯。”

朱辰點了點頭:“朱棣確實是一位很有開拓精神的帝王,不過即使朱棣打到了漠北,但仍舊沒有消除北方的邊患,而那些被供養起來的藩王,卻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口的增加,反倒是給大明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朱元璋道:“是尾大不掉嗎?雖說是這樣,但也不至於說禍患無窮吧?”

事實上,在葉巨伯冒死進諫的時候,就已經說過了這個問題,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他自己其實也能想到這個問題。

但他卻是不以為然。

因為在他看來,偌大一個大明,難道連他老朱一家都養不起嗎?

禍患無窮?

朱辰這話,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吧?

面對朱元璋的質疑,朱辰倒是不在意,畢竟很多事情乍一看不覺得有什麼,但真要算起賬來,會直接嚇一跳。

不過朱辰並不打算給朱元璋算數,而是拿出更具說服力的歷史資料。

“朱元璋在冊封這些藩王之初,為了起到拱衛大明的作用,給予的權力和獨立性夠大,然而經過朱允炆和朱棣兩代皇帝的削藩之後,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

“這就造成了,原本有著拱衛職責的藩王,成了閒散的皇室宗親。”

“這些皇室宗親,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也就是說,他們啥也不幹,完全由朝廷養著。”

“洪武時期,皇室宗親的人數只有五十八人,這對於整個大明而言,算不上什麼負擔,對吧?”

朱元璋點頭。

朱辰繼續道:“但是,到了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皇帝的時候,也就是過去了僅僅兩百年不到的時間,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明朝宗室的在籍人口總數就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七千人。”

多少?

十五萬七千人?

聞言,朱元璋瞬間瞪大了眼珠子。

他帶過兵,打過仗,當然對人數有概念。

十五萬人是什麼概念?

且不說別的,就說吃食,一人一天一斤糧食,那就吃掉了十五萬斤糧食,一年就能吃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