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助苦笑搖頭。

他沒想到今天好巧不巧,在永明學宮開學術交流會的偏偏是一群經濟學家。

跟英國皇家學會一樣,李國助創辦永明學會的初衷是為了促進自然科學的研究。

但是當李俊臣草擬出章程以後,在與大家的討論中,他突然意識到經濟學的重要性。

實際上,明朝之所以會滅亡,根源就在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失敗。

明朝但凡是有錢,能給士兵付得起工資,能買得起先進的火器,

又怎麼可能會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

中國又怎麼可能會被滿清入關?

於是在李國助的堅持下,經濟學便成了永明學會目前唯一的社會科學研究專案。

不過當時別說是中國,就是歐洲都沒有明確的經濟學概念。

所以“經濟學”這個名詞,自然還是由李國助提出的。

只是他並沒有一下就提出來,而是先在會議中一步步引導大家建立起對經濟學的概念。

然後才開始引導大家對這門學問進行命名。

期間有人提出了“富國策”、“平準學”、“理財學”、“資生學”、“生計學”等多種名詞,倒是給了李國助不小的驚喜。

因為這些名詞在清末都曾是英文“economics”的譯名。

不過大家當時對這些名詞都沒有形成共識。

直到李國助恰如其分地提出“經濟學”時,才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也許是因為永明要塞現有的成員中,大都是商人出身,

以至於經濟學委員會竟然很快成了永明學會中成員最多的委員會。

委員會制度也是李國助從英國皇家學會取來的真經。

在學會創立之後,隨著研究範圍不斷拓展、各類事務日益繁雜,為了更好地組織特定的科研專案、管理相關事務以及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就逐漸開始設立委員會。

比如,早期為了規範科學實驗、評判科研成果以及確定相關科研資助方向等事宜,就組建了相應的委員會來承擔這些職能。

像在組織天文觀測相關重大專案時,會設立專門的天文觀測委員會,負責協調人員、調配資源、把控觀測進度以及對觀測成果進行評估等工作。

在面對一些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課題時,也會召集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臨時委員會來統籌推進相關研究工作。

不過李國助提出在永明學會中採用委員會制度的時候,並沒有提過英國皇家學會。

因為後者是1660年才成立的。

所以他只能從其它方面,向眾人推薦委員會制度。

實際上,委員會制度在歐洲的歷史非常悠久。

其核心理念,是多人參與,共同處理事務。

其發展脈絡大致如下:

在古代希臘的城邦政治中,就存在著類似委員會的組織形式。

雅典的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選出的代表組成,承擔著諸如籌備公民大會、處理日常政務等諸多職能。

這可以看作是早期具有集體商議、決策性質的一種制度形態,

為後來委員會制度中多人參與共同處理事務的理念奠定了基礎。

中世紀歐洲一些城市的行會組織裡,為了管理行業事務、協調內部成員間的利益以及制定行業規範等,會設立相應的委員會。

這些委員會通常由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具備相關經驗的成員組成。

大家共同商討並決定關乎行業發展的諸多事宜。

雖然其範圍侷限在特定行業領域,卻體現出了集體決策、分工協作等委員會制度的典型特徵。

17世紀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