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好起來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日一早,王潛便以將作大匠的名義,將一份奏疏送到了尚書檯。
在奏疏當中,王潛先是言明瞭軍、政分離的必要性,隨後才以印刷為由,請求天子將許訓等人調離別營,專司負責印書一事。
按理說,王潛完全可以親自入宮,然後當面向天子陳奏這些事情,但他偏偏還是以臣子的身份遞交了奏疏。
他之所以這麼做,共有兩個用意,一則,是為了避嫌,免得有人說他以帝師身份禍亂朝政。二則,就是為了透過奏疏的方式,將此事向所有人公開。
這樣一來的話,也免得那些士族中人,在日後翻臉不認。
很快,王潛的奏疏便送到了劉宏的手中,而劉宏也當即傳召了文武大臣,對此事進行商議。
當今的朝堂之上,各個派系雖然互相看不順眼、明爭暗鬥不斷,但當王潛站出來之後,情勢就變得不一樣了。
陳蕃原則性強,只要王潛的提議有利於大漢穩定,他都不會反對。
以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歸順了天子,自然不會跟王潛彆扭。
九卿當中的袁逢、曹嵩、荀爽等人,更是跟王潛穿一條褲子,肯定啥啥都支援。
一眾關西武將本就以王潛為靠山,必然也不會說半個不字。
至於關東士族,那就更不用說了!
很快,朝廷便確立了軍、政分離,將領不得參與政務、士人不得參與軍務的綱領,並將其加入了大漢的律法之中。
對於這一結果,無論士人還是武將,都表示了萬分支援。
雖說這個時代沒有明確的文武之分,但士人與武將之間的行為方式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而今能夠明確將兩者區分開來,既避免了互相干擾,又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可謂是一副雙贏之局。
至此,持續許久的東、西之爭,也終於以這種方式,暫時告一段落。
一直左右橫跳的關東士族,在經歷過一系列敲打之後,也總算是暫時消停了下來。
喧鬧了許久的朝堂,逐漸開始歸於平穩,各項政務也開始有條不紊的執行了起來。
而好不容易才閒下來的王潛,也因印刷書籍一事,再一次忙碌了起來。
王潛所傳之印刷術,主要還是以雕版印刷為主。
相比於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在印製藏書典籍方面,無疑是更具優勢的。
畢竟,一塊雕版篆刻出來之後,就可以多次使用,在效率和成本方面,都遠超活字印刷。
再者,後漢不比宋朝,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還是非常稀少、非常值錢的,這樣一幫讀書人,也不可能放下身段,去當一個印刷工。
指望一群不識字的印刷工去弄活字印刷,根本就不現實。
當然,這並不是說,王潛就放棄了活字印刷。
雖說活字印刷用來印書不太方便,但用來搞報紙、小文章什麼的,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報紙這東西,這可是他今後佔領輿論陣地的一大利器,自然要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才行。
日子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間,便來到了六月末。
又是一年秋收季。
雖然各地依舊災害不斷,但相比於往年,卻是少上了許多。
加之徭役的取消、大批貪官汙吏被懲處、以及關東士族為了挽回聲譽,而不遺餘力的用心實事。
沒有了諸多人禍,萬千百姓身上重擔,可以說是得到了極大的緩解,日子也比之前更加輕鬆了許多。
行走在田間地頭,到處都能看到農人忙碌的身影;遊蕩於溪水河畔,到處都能聽到童們歡樂的笑聲……
豐收是值得喜悅的,但生活擁有了希望,無疑讓人更加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