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王書林是江南一家書院的主持。這天,他聽到江南臨壕府被清軍佔領的訊息後,在書房內來回踱步,作為大明子民,王書林覺得應該做些什麼。

第二天一大早,一個學生來找王書林,憤憤不平地說清兵頒佈剃髮令,限十日之內剪髮,說什麼“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王書林聽後,也是義憤填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誓死不剃髮!你去召集大家商議對策。”

一個時辰後,不少在書院讀過書的學生陸續趕來,大家情緒激昂,紛紛表示:“寧做束髮鬼,不做剃頭人!”這時,一個鄰居匆匆趕來告訴王書林,他兒子突然不省人事。王書林只好急急忙忙趕回家。

王書林家中圍滿了左鄰右舍,他夫人抱著昏迷的兒子,抽噎著告訴他,早上兒子還好端端地在門口玩耍,待她做好飯,兒子卻倒在屋裡,郎中們也都束手無策。

正焦急萬分時,一個聲音從院外傳來:“遊方道士,算卦看風水,治疑難雜症!”此人來得正是時候,王書林心中一喜,急忙走向門外。

只見門外站著個道士,頗有幾分仙風道骨之氣。王書林請道士進屋給兒子看病,道士把過脈,嘆了口氣說:“這孩子頑皮,闖了大禍,衝撞了仙家,被仙家攝了魂,今日幸虧遇到貧道,否則孩子三日之後,必將身亡。”說完,他口中唸唸有詞,手持卦帆在孩子頭部掃了幾下,孩子很快醒過來了。

為答謝道士的救命之恩,王書林留他吃午飯。飯桌上,道士連發感慨,說國難當頭,自己寧願南逃,也不願做亡國奴。王書林聽後,不禁對道士肅然起敬,既然心思相通,他毫無隱瞞,把聯合學生拒絕剃頭之事和盤托出。

道士很激動,誇讚王書林深明大義,並感嘆遇到了知音。兩人唏噓一番,道士忽然話鋒一轉:“貧道此次南行,為的是完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怎奈敵兵攻城略地的速度太快,貧道總是落後一步。承蒙王先生以知己相待,貧道願坦誠相告。如先生願意幫忙,便能救萬民於水火!”

王書林不解地問道:“什麼大事?”道士壓低聲音道:“滿清龍脈之地位於遼東蘇子河畔喬山龍崗,崗下有一棵大榆樹,那榆樹就是龍頭,砍倒此樹,滿清就會滅亡。”

破龍脈之事,古書上有記載,王書林略知一二,不過做這事艱險重重,他一個文弱書生,如何能幫上忙?道士彷彿看穿了王書林的心事,安慰道:“王先生不必擔心,此事並非靠一人之力。當年我師父夜觀天象,發現遼東有百龍潛伏,上報崇禎萬歲爺,皇上秘密派人破壞龍脈,派去的人毀掉其中九十九條龍脈,因剩下的是條‘懸龍’,不伏在地上成不了氣候,也就沒太在意。沒想到努爾哈赤死後,骨灰誤打誤撞被掛在了喬山龍崗的大榆樹上,沾染了‘懸龍’龍氣,被埋入地下後形成龍脈,大榆樹變成了龍頭。要砍下此樹,須百位心懷赤誠之人共聚一堂,每人捐獻一滴血,推選十人飲下,這些人便有了神靈護佑,定能砍斷滿清龍頭,完成拯救漢人的重任!”

見道士說得有根有據,王書林胸中熱血澎湃,如若真如道士所說,力挽大明於狂瀾之中,即使失敗賠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當天下午,王書林回到書院,召集學生,共議百人齊聚獻血之事。因人數相差太多,每人要推薦一名信得過的親朋好友加入。大家分頭準備,王書林頭一個想到的是好友趙來福。

趙來福是本地數一數二的富戶,他雖是商人,可愛好讀書,常去書院找王書林飲茶品詩。明軍潰敗清軍入關,每每提及這些事,趙來福總是憤懣不平,言辭激烈,恨不能上陣殺敵,今日機會擺在面前,他肯定會義無反顧。

王書林找到趙來福,把斷滿清龍頭之事說給他聽。趙來福聽後,沉默了半天,搖頭道:“我等拿不動刀槍的書生,如何才能接近滿清的龍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