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宋超的強烈要求,我考慮了很長時間,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

一來我不想辜負宋超的期望,不想讓他認為自己這個朋友不夠意思。二來我覺得宋超是生意場上的老手,做事靠譜,自己能在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確實是挺難得的合作伙伴。

宋超的計劃,對我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不需要自己投入資金,即便沒有成功,也不會對自己帶來經濟方面的損失。如果礦用機電裝置公司能順利投產,自己會成為註冊資金三百萬元,產品的市場前景非常樂觀,盈利能力可期的新創企業的股東,個人資產會瞬間增加二十萬元,而且以後還能長期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

雖然需要付出一些時間精力方面的成本,要調動自己和王俊臣的個人關係資源,說服王縣長同意並支援這個方案,但這點代價完全在合理範圍內。

我認為,自己能在這個問題上向領導張得開口,不至於讓王俊臣感到為難,也不會讓他對我產生不好的想法。

只是討論一個有商榷價值,屬於王俊臣正常職責範圍內的工作的建議或者說想法。

能談則談,談不成可以推倒重來,甚至可以放棄。不需要王俊臣法外開恩,也不是想讓他動用權勢,提供超過政策範圍之外的特殊關照。

朋友關係要時常翻出來用一用,不然關係會越來越淡,這樣的朋友才會越走越近,彼此越來越需要對方。

人脈本質上是一種資源,資源類的東西天生是用來消耗的,只有在消耗過程中才能體現和實現它的價值。

比如兜裡有十塊錢,只有把它消費掉,換成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務,這張紙幣才不是張廢紙。

錢花出去了,兜裡沒錢了怎麼辦?只能想辦法再去掙,掙來了再把它花掉。掙了花,花了再掙,如此這般,迴圈往復,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這麼一個過程。

人脈資源的積累和消耗也是一個過程,如果只積累而不消耗,慢慢會失去積累的動力。而只想消耗,不注意積累,或者竭澤而漁,消耗超過積累的速度,迴圈過程中,能量會逐漸衰退,最終必定停擺。

國家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這兩年有大量國營企業破產、轉型、改制或者被其他性質的資本方收購。每天都能在報紙電視中,看到大量這樣的新聞。

在這種大背景下,宋超設想的收購古城農機廠資產,在此基礎上創辦生產農機和礦用裝置兩個民營企業的方案,不但能幫古城縣政府甩掉沉重的歷史包袱,解決原農機廠職工的就業問題,還能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稅收來源,確實順應了當時的社會潮流,這種方式,也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倡導和支援的。

當天下午,我腦袋中裝著宋超的方案,去見王俊臣。

作為分管工業的副縣長,地方國企的改制,正是王俊臣近期最重要的工作。縣委縣政府要求他牽頭負責,兩年內完成處於虧損狀態的縣屬工業企業的改制任務,該關的關,該賣的賣,該停的停,大原則是,需要靠縣級財政輸血,才能維持生產經營的企業,一個也不保留。

古城縣的縣屬工業類企業有三十多個,這些企業都在王俊臣的分管範圍內。縣體改委配合工業局,已經拿出了第一批改制企業名單和改制工作的初步方案。

王俊臣說自己最近帶著由財政局、體改委和工業局組成的企業改制工作組,逐家逐戶落實進入名單的第一批企業的改制方案,工作難度異乎尋常地大,自己忙得焦頭爛額。

第一批改制物件是磷肥廠、棉織廠、五金製品廠等幾家嚴重資不抵債,已經處於停產狀態的縣屬企業。

農機廠由於停產比較早,已經被南方老闆租賃經營,一部分職工由承租方實落了就業崗位,沒有得到安置的職工,也由承租方按月發放生活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