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餘暉中的佇立(第1/2頁)
章節報錯
農機廠曾經是古城最大的縣屬企業,原來有將近八百名正式職工。停產後,一部分年齡符合政策的人,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剩下的五百三十多人,一半由宋超安排在自己租賃經營的農機廠上班,另一半自謀職業,由宋超按和縣政府簽定的“租賃經營協議”,每月給他們發九十塊錢生活費。
宋超租賃農機廠時,承諾妥善解決廠裡原來職工的就業問題,保證這些職工不鬧事,不給縣裡領導添麻煩,這幾年在這個問題上做的還不錯。
目前,在農機廠領生活費的下崗職工有兩百六十多人,宋超把廠裡負責人事的主管叫到賓館,把農機廠現有的工作崗位挨個捋了一遍,把門衛、打掃衛生的阿姨等臨時工,都換成農機廠的下崗職工,摳來摳去,最多隻能再安置四十來個人。
把人事主管打發走後,宋超又把自己籌建礦用機電裝置公司製造公司的方案,和盤向我托出,我倆按照宋超的規劃,對新公司的人員配備進行了反覆研究斟酌。
新設立的製造類工業企業,由於對產品的市場表現心裡沒底,前期的生產規模不可能規劃得太大,短期內用工數量有限。我和老宋反覆核算的結果是,新公司開業第一年,員工數量最多不能超過一百三十人,再多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安置下崗職工,必須有可供安置的,而且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不能為了安置而安置。如果做不到讓每一個職工都有活幹,讓他們透過自己的勞動,獲取合理的工資收入的話,還不如不安置。
都是有管理企業經驗的人,在這個問題上,我和宋超的認識高度一致,不想把一個超過實際工作需求的員工,強行塞到新公司中去。
算來算去,農機廠現有的下崗職工中,尚有九十多個人,宋超不知道該把他們安排到哪兒上班。
王俊臣對我倆的要求是,既然想靠全部解決下崗職工就業問題這個獨門絕技,在和資金實力強大的對手競爭中,實現逆風翻盤,笑到最後,就不能玩虛頭巴腦的東西,必須和每個受到安置的下崗職工,簽定長期勞動用工合同,實打實給他們提供真實的、可以經得起任何部門核查的勞動崗位,保證工人們有穩定的工資性收入。
一時半會想不出新的安置渠道,宋超有些煩了,說自己有事先去廠裡,讓咱倆的腦子都歇一歇,看看明天能不能想出招來。
宋超走後,我洗了個澡,隨後下樓,出了賓館的門,準備在街道上找個飯店,把沒有來得及吃的午飯和晚飯一併解決掉,然後回房間好好睡上一覺,試試得到充分休息的大腦,明天會不會靈光突閃,想到解決剩下的下崗職工就業問題的辦法。
宋超讓王梅給我安排的黃河賓館,和農機廠在同一條街道,兩者相距只有兩三百米遠,我隨意遛達著,五分鐘就遛達到農機廠門口。
這時候是下午四點多,和農機廠只隔著一條馬路的古城商業大市場,數百個鴿子籠般的小商鋪都開著門,人流量還不小,生意好像還不錯,於是我橫穿過不到六米寬的馬路,走進了對面的市場。
這個市場是由當地村民集資兩千萬元,於三年前建成的,由兩縱兩橫,共四條各一百多米長的步行街組成,經營品種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所有商品。有賣服裝布皮的,有經營日雜百貨的,也有銷售糧油副食的,當然少不了經營各種吃食的小飯店。主打的就是生活必需品應有盡有,每樣東西能讓你不出這個市場,就能做到貨比三家。商品豐富,挑選餘地大,確實給城區居民和附近農村群眾,提供了一站式購物的便利,給大家的生活提供相當大的方便。
古城縣的總人口超過了五十萬人,因為依附著礦區,有古城礦區十餘萬職工家屬打底,全縣城鎮居民人口的佔比,比周邊其他縣城高出至少一倍。
和農民比起來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