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重創了土匪,楊雲等人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靜下心思考吳縣的發展,處理處理一下吳縣的政務了。

吳縣這地方,多山少地,能用來種莊稼的田地很少。所以,每年種出來的糧食,都不夠老百姓們食用,若遇上災荒年情,那糧食更是難以為繼了。

以前曾有過這樣的事情,在一些災年裡,許多老百姓難忍飢餓,以樹皮乃至泥土為食,甚至還有許多人被活活餓死。

所以,現在擺在楊雲等人面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能夠使吳縣的糧食做到自給自足?只有能夠保證百姓能夠填飽肚子,才能夠談到其他事情。

而這山區不比平原地區,他沒有充足的土地可以播種糧食。那麼就只有盡最大的可能,讓人播種的土地,得到豐收,種出更多的糧食才能保證大家吃飽。

為了保證有足夠的糧食供吳縣所有百姓用,不受天災的影響,大家一致決定,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修建水利設施。

在楊雲的組織下,大家決定從兩個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要在縣城高處挖幾個巨大的蓄水池,在雨季可以蓄水,在枯水季節,可以用這裡面儲存的水進行灌溉。

此外,山中地形,有時雖然處於旱季,其實地下水還是十分豐富的。所以楊雲組織大家,準備打出許多口深井,只要井的深度夠,即時到枯水季節之時,也可能有地下水,這也可以解燃眉之急。

當然,除了準備水源之外,增加土地也是很有必要的。楊雲把主意打在了梯田上,有了當年在戰虎部的農莊做水車的經驗。這一次,楊雲專門把當年在都是農莊做水車的那有經驗的匠人,都帶了過來。

有這些經驗豐富的匠人指導吳縣百姓,在靠山邊的地方修建一個一個的大水車。然後把山腰的坡地平整,可以用來做梯田,這樣也可以大幅度增加收成。

“少主說的番薯,在西京聽說有人種過,但在吳縣這一帶,卻沒有人見過這東西,我們可以叫他回西京找一點種子回來。”鍾文睿說道。

有了番薯的訊息,可是餘下兩種作物卻讓楊雲犯了難。

根據楊雲以前的經驗,山區的人們,因為坡地不方便澆灌,無法種植水稻,小麥等莊稼。所以老百姓們經常在山區種紅薯、土豆和玉米等適合對水份要求不高的作物。

但是在大涪,這些東西卻很少見到,楊雲問起的時候,好多人都沒有見過。

費了好大功夫,才終於得出了一些線索。於是眾人形成了一些方案,派人迅速到西京,去尋找番薯的種子。

至於土豆,大涪境內沒人見種過這東西,據一個經常走南闖北的商人介紹。說過在楚國以西,有一個叫於月的小國家,據說有人總值了一種植物,類似楊雲所說的土豆。

楊雲一聽大喜,立即安排人,遠赴於月。去把這種當地人叫做地蛋 子的東西給找回來,看是不是自己見過的土豆,或者是其它可以食用的農作物。

至於玉米,楊雲把玉米的樣子描述出來,甚至還繪出了圖畫。結果問了許多人,都沒見過這東西,甚至連聽說都沒聽說過。楊雲只好作罷。

俗話說靠山吃山,其實在大山裡邊兒還是有豐富的資源可供老百姓們使用,但是目前這是不可能的。

看來只有等局勢稍微穩定之後,想辦法把山中的土匪全部剿滅,才能打山中資源的主意了。

對於修水利,種莊稼,吳縣的百姓都能理解,所以當縣衙以白蓮教的名義發出,號召的時候,許多老百姓都能積極響應,認真參與到這件事情中來。

但是楊雲想做的第二件事情就麻煩多了。

楊雲認為,吳縣的老百姓,信神靈,不信科學,主要原因,這是他們對自然知識掌握嚴重不足。所以,楊雲以吳王和白蓮教教主的身份,呼籲所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