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長歌,煙火人生

一、結緣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到處都是蓬勃的朝氣。在東北的一個小山村,李建國和王秀蘭經媒妁之言,結為夫妻。那時候的婚禮簡單樸素,沒有華麗的婚紗,也沒有盛大的儀式,一張簡單的喜帖,幾桌鄉親們湊的飯菜,兩人就成了一家人。

新婚之夜,李建國有些靦腆地撓撓頭,對王秀蘭說:“秀蘭吶,以後咱們就一起過日子了,雖說日子現在不富裕,但我保證,一定讓你吃飽穿暖。”王秀蘭紅著臉,輕輕點了點頭,“俺信你,建國,只要咱倆一條心,沒啥過不去的坎兒。”

婚後,兩人便一起在田間勞作。每天天還沒亮,李建國就扛著鋤頭出門,王秀蘭則在家裡餵雞、做飯,操持家務。那時候,糧食產量低,一家人常常吃不飽飯,但他們從未抱怨過。

有一次,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李建國看著餓得直哭的孩子,咬咬牙說:“秀蘭,我去山裡挖點野菜回來,總能填飽肚子。”王秀蘭心疼地說:“你小心點,可別餓著自己,野菜回來我多洗幾遍,去去苦味。”

日子雖然清苦,但兩人相互扶持,倒也過得有滋有味。

二、孩子的誕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秀蘭陸續生下了三個孩子,老大是個男孩,取名李強,後面兩個是女孩,分別叫李麗和李悅。孩子的出生給這個貧窮的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樂,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負擔。

為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李建國和王秀蘭更加拼命地勞作。農忙時,兩人在田間從早忙到晚,回到家還要照顧孩子。晚上,王秀蘭就著昏暗的燈光,給孩子們縫補破舊的衣服,李建國則在一旁給孩子們講故事。

“孩子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走出這個小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建國語重心長地說。

李強眨著大眼睛問:“爹,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呀?”

李建國笑著說:“外面的世界可大了,有高樓大廈,有汽車火車,還有好多好多好玩的東西。”

孩子們聽著,眼中充滿了嚮往。

三、計劃生育的風波

八十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推行。李建國和王秀蘭已經有了三個孩子,雖然不捨,但還是響應了國家的號召。

村裡的幹部上門做工作時,李建國有些為難地說:“俺們也知道政策好,就是這三個孩子,已經把俺們累得夠嗆了,要是再生,真養不起啊。”

幹部笑著說:“建國,你這覺悟高啊!響應國家政策,對你們自己也好,少生優生,才能把孩子培養好。”

王秀蘭在一旁也點頭:“俺們懂,俺們配合。”

然而,在那個傳統觀念還比較重的年代,周圍還是有人對他們指指點點。“生了三個孩子,就一個兒子,還不接著生,以後老了可咋辦喲。”村裡的張大嬸小聲議論著。

李建國聽到後,笑著回應:“嬸子,現在男女都一樣,女兒也是貼心小棉襖,只要孩子們有出息,俺就知足了。”

在他們的堅持下,順利完成了計劃生育的相關手續,雖然生活依舊艱難,但他們從未後悔自己的決定。

四、艱難的日子

生活的艱難並沒有因為計劃生育而結束。那幾年,村裡遭遇了旱災,莊稼收成不好,家裡的日子越發拮据。孩子們上學的學費都成了問題。

“要不,讓強子別上學了,回家幫著幹活,家裡實在供不起三個孩子讀書啊。”王秀蘭無奈地對李建國說,眼中滿是心疼。

李建國猛地一拍桌子:“不行!再苦再難,也不能耽誤孩子的前程。我去城裡工地打工,總能湊夠學費。”

於是,李建國背上行囊,去了城裡的建築工地。每天干著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