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總向眾人講述了和王大眼的相識經歷,更是透露了當年和孫父在粵港地區打拼的經歷。

在八十年代末期,孫父和婁總作為兩個從北方初到南方的“鄉巴佬”,起初的目的也是為了有個好的發展,謀一份好的生計而已。奈何剛剛經歷了動盪與變遷社會,對於一切外來事物總是充滿了牴觸和不信任,當時孫父和婁總的求生之路可謂是“舉步維艱”。

而就在兩人窩在福建的一家小型作坊當技術工,因為兩人都是高中學歷,又看得懂簡單的英文說明書,於是操作國外裝置的事情就落在了兄弟二人的身上。在那個時候,大型企業沒有師傅幫帶是無法成為技術工,自然也就領不到豐厚的報酬。而一些中型企業則是熟人和裙帶關係左右著廠裡的上下事務,孫父和婁總自然也是求職無門。唯獨這家小型作坊工廠的丁老爺子,看中了兩個人的才華。

丁老爺子不但給予兩人很高的技術崗位優待,而且還聽從孫父的建議,透過開啟京城銷售渠道的方式,讓自家的產品在京城落地開花,還設立了自家產品專屬的櫃檯。短短兩三年的打拼,外加上孫父動用了自己在京城原有的關係網,丁家帶著二十萬元的鉅款回到了家鄉。

後來,在孫父和婁總的努力下,丁老爺子成立專門的運動用品公司。搖身一變,成為了江城當地有名的企業家。而孫父和婁總則帶著丁老爺子給予的獎金回報和一份重要的承諾,去到了當時更加繁華的羊城和鵬城兩地。孫父主打運動品類的原材料和生產裝置經營;而婁總則在毗鄰香港的鵬城開辦了兩家餐飲店,主營魯菜。兩人的生意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呈指數級的積累了起來。尤其是孫父,當時已經在粵港地區被眾多富商稱呼一聲:“孫老闆”。

孫父後來發現了社會的發展過程逐漸加快,在粵港地區一些違背常理的模式竟然非常吃得開,於是就提出轉型,並且逐漸從現有的生意裡抽身出來。婁總一開始還覺得孫父杞人憂天,畢竟兩人當時的財富能力,說不上富甲一方,但也是大佬般的存在了,完全可以抵擋任何風險的降臨。

可人算不如天算。九四年,三資企業在條件允許之下,大批次的湧入了飛速發展的鵬城。“複製貼上”模式就此開啟,婁總的餐飲公司接連遭受到了同行激烈的挑戰。那短短几個月的時間,營業甚至出現了虧損。不堪重負的婁總找到了孫父,在借了相當大的一筆錢還清了債務後,孫父整合了婁總名下的企業。而兄弟二人接下來的事就是要找合適的接盤方。

婁總講到這裡時不自覺地笑了笑,看向了王大眼,意思是該你啦!

王大眼笑著說道:“俺們山東人講究的就是‘熱心腸’,俺當時覺得都是北方來滴,能幫忙就幫忙。一聽他們打包的價格還挺便宜,俺就大手一揮……這買賣,俺買啦!”王大眼話音一落,婁總伸出兩根手指衝眾人比了比,然後慢慢說道:“兩千萬!王總好魄力!也是救了我們哥倆了。”說罷,婁總又朝著王大眼舉杯示以敬意。王大眼笑著又說道:“可俺也沒吃虧啊~孫總,幫俺又找了個香港來的大老闆,人家著急在大陸落地發展。需要那叫啥,哦,對!多型別企業,為了炒股啊,這幫人真是瘋啦~啥都接,啥都要!我就兩千一百萬,把這買賣轉給人家啦!我還得謝謝孫總呢~”

李明這時非常好奇,孫父這些財力也不足以支撐後續的發展啊?於是李明就問道:“孫爸,那後來呢?”婁總接過話茬說:“後來啊?就一年的時間,你孫爸帶著我,還有你高叔叔,我們仨人舉全部財力殺入了股市,滬上當時幾支股票讓我們仨人直接成了‘瘟疫場’裡的倖存者。”李明聽後恍然大悟道:“然後藉著不可思議的收益率,賺了好多?”孫父聽後笑著對李明的話表示認同,李明緊接著說道:“之後就抽身出來,把錢全砸在基礎產業和房地產上,當地主,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