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皮特最先提出這一理論,它指的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

而這背後隱藏的基本科學原理是這樣的:當人的眼睛看到物體時,光對眼睛的視網膜產生作用,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感光後,會將光訊號轉換為神經電流,緊接著,這些神經電流經過視神經飛速傳給大腦,從而引起人體視覺,讓人體真切地感受到物體的像。

但這裡面有個關鍵環節,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感光色素實現的,而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所以,當物體移去或光停止作用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卻不會立即消失,而是要延續 0.1 至 0.4 秒的時間,如此,便形成了視覺暫留現象。

陳十一靜靜地凝視著窗外,心中不禁泛起層層漣漪:越是對這個世界認知全面,就越能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人類的渺小。人類啊,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般全能,就拿天上的太陽來說,即便它每日東昇西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可人類也不能靠著自己的雙眼,時刻觀測到它真實的執行軌跡。

這個世界,有著太多隱藏在表象背後的奧秘,遠比人類所以為的更加精彩絕倫。只不過,受制於自身生理、認知等諸多方面的極限,人們往往難以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全貌。

陽光漸漸消散在遠方的地平線之下,在它走過的地方,留下了一片片殘缺且模糊的光影,這些光影像是太陽離去前最後的呢喃,向著整個天空散發出微黃中帶著些許紅色的光芒。陳十一不禁陷入沉思:如果說透過振動而產生的聲音是動物之間的溝通手段,那麼,這些籠罩世界的光彩,會不會也是它們的話語,是獨屬於恆星之間神秘的交流方式呢?只是,人類就連以振動作為溝通的其它物種語言都還無法解析,更何況去破解它們這些來自浩瀚宇宙的神秘語言。

隨著時間緩緩流逝,窗外那橙黃交織的光芒漸漸散去,像是一場盛大演出悄然落幕。而與此同時,如墨般的暮色如同一塊巨大的幕布,從四面八方徐徐籠罩而來,一點點吞噬著白日的餘光。

陳十一察覺到光線的變化,不慌不忙地起身,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向客廳的牆邊,抬手輕輕按下燈光開關。剎那間,白色的人造光芒如潮水般噴湧而出,頓時充斥了整個房間,那明亮而純粹的光線,帶著一種驅散黑暗的力量,硬生生地將剛剛侵入房間的暮色又趕回了角落,甚至有一部分光芒透過那扇落地窗,逸散到了窗外的夜空之中。

完成這一切後,陳十一穩步回到陳嬌身旁,緩緩坐下,目光不經意間又望向窗外。恰逢此時,天邊那最後一抹殘韻,像是一位堅守到最後的舞者,在無聲無息中退場,徹底將舞臺讓給了黑夜。就在夜幕徹底籠罩大地的瞬間,人間的煙火氣卻愈發濃烈起來。

放眼望去,一點點人造光芒如同繁星墜落凡間,照亮了大街小巷的每一個角落,有的散發著純淨潔白的光,如同冬日初雪般清冷;有的暈染出溫暖的黃色,仿若春日暖陽般和煦;還有的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光,恰似夢幻的霓虹,將城市裝點得熱鬧非凡。而原先從陳十一客廳之內衝出落地窗外的那束白色光芒,此刻也彷彿被窗外大街小巷的各種彩色光芒渲染了一般,映照在落地窗上時,呈現出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的奇妙景象,宛如一幅流動的現代藝術畫作。

陳十一望著這一幕,心中不禁泛起感慨:“人間的光呀,比陽光更加絢麗多彩,不過這些光不似陽光,只有光,沒有熱。”

他沉浸在這天馬行空的思緒之中,許久之後,才緩緩收回目光,正準備重新將目光投到陳嬌身上時,卻猛地發現,不知何時,陳嬌已經將碗筷規規整整地疊放在一起,碗中光滑如鏡,各類菜餚已所剩無幾。思緒的飄散總是讓人在不經意間忽略現實世界中的時間流逝,在陳十一的感覺中,似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