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或者說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最大的區別在於農民們沒有糧票,其他票證都有份,按人口統一分配。

因為農民的糧食是自己種的,由生產隊統一分配給各家各戶。也可以說,農民吃的是生產隊分的糧食,不需要糧票,所以糧票跟農民沒有半毛錢關係。

農民外出需要糧票的話,要用大米到糧管所去換,但每次只限換3斤,每斤米換1斤糧票,如果換錢的話是每斤1毛4,糧票又分市內用的市票省內用的省票,以及全國通用糧票,反正很麻煩。

布票的話,新村還真有,每年發了以後,方平安就派人去買布料,這些票據都是計劃按人頭髮下來的,新村又有錢,自然是先屯著再說。

查了一下,去年加今年的布票已經用完,就連範有塵的都送了過來,因為他那邊也沒人給他做衣服,他的幾身衣服,都是範小野拿大人的舊衣服給改改做成的。

手藝嘛,這個年代都那個樣兒。

大人小孩每人每年都是1丈3尺6寸,(一丈等於10尺,一尺等於33.33厘米)約2.45米(有的地方則是6市尺,等於2米),買布的話大人可勉強做一套衣服。

再減去去年年底已經給新村每人做了一套羽絨服,再加上開年以後還做了一些庫存羽絨服,倉庫裡的布料,只有堪堪的3米左右——給一個人做一套都難!

這咋搞?

大家舊衣服也不多,就算是拆舊衣服改造也不夠啊。

方平安犯難了,正急得抓頭髮呢。

婁曉娥解釋道:“這幾年困難,ZY也有檔案減少民用棉布的供應,就這些還是好不容易在供銷社排隊買來的。”

“因為我們羽絨服暫時不對外銷售,所以布料不夠了,生產也就停了下來,田嬸他們就轉去十三香作坊和飼料作坊幫忙了。”

“這個不算重要吧?”

之前方平安也交代過,最優先的是飼料作坊,除了魚飼料以外還在做雞鴨鵝等的飼料。什麼都能停,但飼料作坊不能停。

新村這邊每天都要用,青年湖公園那邊也要用,區裡的養殖廠(京郊秦家屯附近的)也會用一點兒,所以飼料作坊算是新村的重點產業。每個月光是透過李懷德搞原材料,就讓那“貪官”賺的盆滿缽滿,區裡也開了一些條子,新村這才能夠湊齊基本材料。

而十三香則是自用,少批次對外出售,購買的物件主要也是軋鋼廠,區裡和街道辦買不了多少。這年頭飯都不夠吃還買你的調料?腦子有病吧?

不過十三香的名氣倒是打了出去,主要是從同仁堂的魯掌櫃那邊進原材料,這個不涉及到糧食,所以也沒人管。魯掌櫃那邊原材料多一點,那就多做一點十三香,原材料不夠,那就少做一點,並不指著這個賺錢吃飯。

蘑菇種植工坊那是直接對接區裡和街道辦的,由他們統一採購過去,然後推廣給京郊農村與街道的居民,而木屑都由傢俱廠那邊提供,相互之間簡單的上下游供應鏈已經形成了。

說到這個,95號院的鄰居們也開始種蘑菇了,菌包買回去以後細心照料就可以,種的最好的竟然是閻埠貴!

而水培蔬菜,這個懂理論就行,塑膠瓶子在街道辦那裡可以申領,加上95號院本來就早早的開始漚肥與用花盆種菜,再跟著方平安有樣學樣,雖然說產量不行,但一兩個月多一盆菜那是沒有問題的。這下子95號院種植蔬菜和種蘑菇,反倒在南鑼鼓巷到成了一個示範單位。

不過大鍋飯已經撤了,因為實在遭不住了,倒不是說傻柱偏向賈家多打點飯,而是糧食真的不夠了。

有撿便宜的事兒大家不得可勁兒地吃,易中海捐出來的那些,不到兩個月,糧食和錢都被消耗一空。

再加上他知道了賈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