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老聾子三招齊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資料引用)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於55年(為了緩解城市就業壓力),這年的8月9日,四九城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市委提出到邊疆區墾荒,11月份獲得團委的批准與鼓勵,隨後引起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
然後“上山下鄉”一詞出現於56年10月25日ZZ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檔案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誌。
檔案指出:城市的中小學畢業的青年“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去參加農業生產”,主要是到郊區、到農村、到農墾區或者山區。
而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大風”後期。
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農場(包括兵團、幹校)和插隊。68年以前的上山下鄉是以農場模式為主,有後勤保障,雖然不多,但優於插隊模式。
好壞咱不提,但怎麼說也比不上四九城裡的生活,現階段也就東北那邊的農場生活好上那麼一點。
而老聾子的計劃是這樣,上山下鄉的事情——
1、方平安不符合——
他家就他一個人,又是重病患者。雖然是農村戶口,但老爹那邊已經被逐出族譜回不去,母親那邊所有親戚都逃港了,那回去也沒人照顧。送去農場更不可能,他這一看就活不長的樣子誰也不會接收,所以上山下鄉的事情是跟方平安無關的。而且大家都知道方平安跟院裡的人有仇,特別是他們幾個,誰這個時候去街道辦說“推薦”方平安上山下鄉,那傻子也知道這是紅果果的報復啊?喪良心讓人戳脊梁骨的那種,所以誰也不會提方平安上山下鄉,提了也沒用,街道辦不會說看著方平安去送死;
2、六根家符合——
她們家田嬸兒、六根、七妹、八弟四人,住前院到中院的西穿堂屋。父親52年打仗去了,音訊全無也不知道是逃了還是死了,所以沒有烈屬證。部隊上雖說每月也會送一些錢物過來,但這個年頭只能說是杯水車薪。田嬸兒在街道辦打臨工過活,七妹八弟是雙胞胎,跟棒梗差不多大,都在讀小學。所以六根小學畢業就輟學養家,撿垃圾收破爛扛大包什麼都做過。他老頭子的生死一天沒有確認,他們家的生活就無法改善。六根17歲,下鄉去農場,給他們家減輕壓力——很合理;
3、大頭家符合——
他們家陳媽、大頭、還有一個妹妹三人,住前院東耳房。父親以前是跑黃包車的,後來出事故不幸去世。妹妹成績非常好,但大頭讀書不行,所以小學畢業後大頭就輟學了,也是跟著打零工養家,陳媽則是繡點東西拿去供銷社賣。大頭16歲,他妹妹現在13歲讀初中,一直全班前三名,把會讀書的妹妹給供養出來,他們家就有機會翻身了。所以大頭下鄉去農場——也符合條件;
4、虎子家符合——
他們家上頭只有一個奶奶,比賈張氏稍大一點,身體還好,但平日裡不出門。若是虎子和他弟弟受了欺負,那老奶奶就抄著擀麵杖出門了。父母是普通工人去支援三線了,每月寄點錢回來,虎子家裡不是沒錢,而是他真不是讀書的料,稍微有點憨憨的。他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剛上1年級——虎子下鄉去農場,勉強也說得過去。
易中海明白老聾子的意思了,既然這3家跟方平安走在一起,那就把他們3人趕下鄉去,支援政策嘛!沒有工作還在街面上遊蕩本就是不安因素,而現在城裡就業率非常低不說,基本只能等著接班,而且糧食又緊張,政策也支援上山下鄉,他們也都不是家裡的獨子。
只要辦成了,那就等於把方平安這個剛興起的小聯盟給打散了,並且可以傳達出一種資訊,在這個院子裡的,不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