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調整(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交流會上,一位專家直言不諱地說:“林老師,你們目前的專案架構有些鬆散,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不夠清晰,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這在未來規模化發展時會是個大隱患。”
林愉虛心求教:“專家說得對,那您覺得我們該怎麼調整呢?”
專家拿起筆,在紙上邊畫邊說:“首先,要明確各個部門的核心職責,比如教學團隊專注於課程研發與授課,後勤團隊保障物資供應和場地設施,宣傳團隊負責品牌推廣與活動策劃,然後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遇到問題共同商討解決,避免各自為政。”
林愉認真記錄著專家的建議,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藍圖。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依據專家的指導,對團隊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新梳理了工作流程,明確了各崗位的職責。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素養,林愉還組織了一系列培訓課程,涵蓋專案管理、藝術教育、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在一次專案管理培訓課上,培訓講師提問:“大家覺得在公益專案執行過程中,如何平衡質量、進度與成本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位有著多年專案經驗的志願者回答道:“我覺得質量是核心,不能為了趕進度、省成本而犧牲質量,就像我們給山區孩子建藝術教室,一定要保證質量過硬,讓孩子們能安心學習。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透過最佳化流程、整合資源來控制進度和成本,比如這次民俗文化藝術周,我們提前規劃物資採購渠道,合理安排志願者工作,既沒耽誤進度,也節省了不少開支。”
林愉聽了,帶頭鼓掌:“說得太好了!這就是我們在今後工作中要遵循的原則,大家要把這些理念貫徹到每一個專案中去。”
隨著團隊的日益成熟,公益專案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家大型企業主動找上門來,希望與林愉的團隊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全國性的公益藝術教育平臺,將山區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多貧困地區。
企業代表滿懷誠意地說:“林老師,我們看中了你們專案的潛力和社會影響力,這個平臺一旦建成,能讓更多孩子受益,我們願意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援,您意下如何?”
林愉激動不已,但還是冷靜地思考了片刻,說:“這是個難得的機遇,不過我們得先深入探討合作細節,比如平臺的運營模式、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確保山區專案不受影響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都理清了,合作才能長久、穩固。”
接下來的幾周,林愉和團隊與企業代表展開了多輪艱苦的談判。他們從課程體系的標準化建設,到平臺推廣的營銷策略;從資金投入的監管機制,到山區專案的優先保障,每一個細節都反覆斟酌、協商。
最終,雙方達成了一致,簽訂了合作協議。在簽約儀式上,林愉感慨萬分:“今天是我們公益專案的又一個新,感謝各方一直以來的支援與信任。未來,我們將肩負更大的責任,為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點亮藝術之光,讓夢想照進現實。”
簽約儀式後,林愉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全國性公益藝術教育平臺的籌備工作中。他們深知,前方還有無數的挑戰等待著他們,但他們懷揣著對公益事業的熱愛與執著,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目標邁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顆公益的種子將在全國範圍內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籌備全國性公益藝術教育平臺的工作千頭萬緒,林愉帶著團隊成員們日夜奮戰。首先要解決的便是課程體系標準化的問題,他們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教育專家,齊聚一堂,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研討。
會議室內,氣氛熱烈而凝重。一位資深美術教育專家率先發言:“要想讓這個平臺適應不同地區孩子的需求,課程得有分層設計,從基礎的繪畫、手工入門,到進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