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登泰山(第2/4頁)
章節報錯
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中溪)。我開始順著(中谷)進去.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黃峴xiàn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峰)。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朱孝純的字)坐在日觀亭裡,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而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天邊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著託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嶽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什麼)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陳琦從沒有去過泰山,他的母親在世的時候,曾經在單位的組織下,去過泰山旅遊。孩提時的陳琦非常羨慕母親,因為母親是那個家庭裡唯一遊覽過五嶽+黃山+廬山的一個人。陳琦也只是遊過衡山。也就是所謂的南嶽而已。
想不到從未去過泰山的他,竟然在遊戲中完成了登臨泰山的心願。
腦子裡胡思亂想著,陳琦於是信口拈來,把晉朝陸機的《泰山吟》讀了出來: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已遠,層雲鬱冥冥。梁甫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塗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荀顗跟在陳琦身後,陳琦每頌一句,他在那裡默記一句。待到了山頂,問觀中道士要了簡竹與刻筆,把陳琦方才所讀悉數記了下來。
那東嶽觀中主持,見荀顗要了簡竹、刻筆,知道這是要記錄一些東西,便跟隨在左右打一個下手輔助。
不得不說,泰山那是一個真的高,一千五百餘米的高度,426平方千米的長度,雄壯巍峨,猶如山中的天子,氣宇豪邁。其實泰山在五嶽中並非是最高的,她的高度其實還沒有西嶽華山(2154.9米)和北嶽恆山(2016.1米)高,在陳琦看來,無非是佔了平原高山的原因。
又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物件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