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解的看向夏原吉。

自己的這個‘錢袋子’來錢了不但不高興,反而替商人說話?

陳羽點了點頭,說道:

“老夏說的不錯,自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農業為“本”,工商為“末”之說,後來更是將人們的職業劃分為“士、農、工、商”四類,認為“捨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由此‘重農抑商’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國策。”

“在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影響下,社會輿論對商人及商業活動,存在一定的偏見和歧視。人們普遍認為商人逐利,商業活動會導致社會風氣敗壞。”

“因此對商稅徵收雖然能夠減輕百姓負擔,增加國庫收入,但是也會使得天下人心中存在一定的牴觸情緒。這種輿論要是處理不好,會直接導致暴亂,引發國家動盪。”

重農抑商不是歷朝歷代都進行的,元朝就是一個特例。

元末縱容商人發展,令很多商人膨脹,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百姓之間貧富差距極大。

財富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最終爆發了大批農民起義運動,正如史書中提到:

“富民多豪強,故元時此輩欺凌小民,武斷鄉曲,人受其害。”

從這句話能看出來,富裕人家喜歡欺凌貧困百姓,很多人因此受到傷害。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因為貧苦百姓出身,在沒有起義前甚至缺衣少食,只能靠乞討為生。

正是在底層有了這樣的人生經歷,他登基之後,才會對地主剝削貧苦農民更有體會。

他的統治下,明朝的商人一度被稱為‘賤商’。

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甚至是沒有社會地位可言。

但是國家是要收稅來維持運轉。

所以明朝的稅收基本上是向下層人民徵收。

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景象。

窮人納稅,比富人多得多。

據統計,

明朝的商業稅僅為宋代的六分之一,僅佔國家稅收的5%左右,而宋代的商業稅達到了70%。

百姓這十幾年來一直被灌輸著一個思想:商人不配納稅。

百姓納稅多,是一種地位體現。

這也是歷朝歷代不同的‘洗腦’方式。

如果當朝皇帝一下子將這種比例扭轉,那麼農民是無論無何也接受不了。

哪怕沒有直接引發社會動亂,朝廷的信譽也會降到低點。

朱棣皺眉,他從陳羽的話中聽出了難處。

他也想起自己之前為什麼沒有想到徵收商稅的辦法。

是因為從小以來,思想上的固化。

讓他天然地將商人,從稅收的行列當中排除在外。

所以這一次聽見陳羽這樣的說法,他才有了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士農工商,‘農’排在第二。

全國大部分的稅收都壓在了農民身上。

農民也因為地位得到了提高,雖然過得苦些,但沒有怨言。

可要是一下子調整過來,那麼相當於是背刺了天下所有的農民。

這樣所帶來的後果,朱棣簡直不敢想象。

“掌櫃的,你說有沒有改進的辦法?”

在朱棣看來,只要是陳羽提出的問題,那麼他大機率心中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

商稅的事情,朱棣真的想收。

畢竟士紳階級之所以不好動,是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而且手中有權。

可那些商賈呢?!

手中只有錢。

錢再多,怎麼反抗皇權……

招攬一些地痞流氓,山賊盜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