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聞言,下意識的問道:

“賦稅不收糧食,那收什麼?”

“貨幣!”陳羽道。

“糧食作為每一年的賦稅,損耗太大。”

“拋開官吏在收取糧食時對百姓的剝削,百姓上交的糧食數量與朝廷收到的,真的一樣嗎?”

“還有貪汙?”

朱棣驚訝道。

陳羽搖了搖頭:“不是貪汙,而是損耗。”

“稅糧需要從各地運往指定的倉庫或京城,運輸距離往往較長,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

“就比如運輸途中遇到下雨、下雪等惡劣天氣,糧食容易被淋溼,進而發生黴變,無法食用。”

“此外,高溫天氣也會加速糧食的變質,降低糧食的品質和數量。”

“而對於江南等地,大部分採用水運的方式,船隻在航行過程中可能會遭遇風浪,導致糧食受潮、發黴;”

夏原吉點了點頭,接著說道:

“掌櫃的說的不錯,據記載,每年朝廷因為運輸途中的糧食損耗,不低於百萬石,摺合白銀十幾萬兩。”

朱棣頓時心中一驚,不由自主的皺起眉頭。

每一年都有這麼多糧食損耗,是他沒有想到的。

朱棣沉聲道:“真是……浪費!”

陳羽點了點頭道:

“所以啊,糧食作為實物,會貶值,而且不好運輸。”

“既然如此,不使用糧食作為賦稅不就好了,對朝廷來說,收錢就很符合利益。”

“以前收上來的糧食在運輸、儲存、調配都很麻煩,還有損耗。現在收的都是錢,想要什麼物資,直接買不就行了。”

夏原吉聽後搖了搖頭,沉思片刻後道:

“掌櫃的,收錢對朝廷有利不假,但是收糧對老百姓有利。”

“唐德宗時期就實行過掌櫃所說的稅收法,只要錢,不要糧。實施了一段時間,有人就反映以前一斗米200錢,現在一斗米不到40錢。老百姓為了湊足稅錢,不得不賣掉五倍的糧食。賦稅就等於提高了幾倍。”

朱棣聽的有些不理解,他在打仗上的天賦極高,治國上也不遜色。

但是對於國家收稅,他往往只看結果,不問過程。

如今聽到夏原吉提起歷史上帝王採用收貨幣不要糧的政策,可結果卻導致了稅收提高几倍的結果。

那豈不是說陳羽的辦法不行?

可是陳羽在朱棣結交的這段時間以來,從未讓他失望過。

朱棣相信陳羽能想出一個好的辦法,幫助每一年稅收的時候,百姓不用再遭官吏剝削,朝廷不用在平白無故每一年損耗百萬旦糧食的情況。

但是目前難受的地方在於,朱棣沒有聽懂夏原吉所說陳羽提出的辦法哪裡不好。

陳羽看著老朱皺眉思索,猜到他大機率沒有想明白其中的彎彎繞繞。

畢竟之前老朱跟朱哥一起過來的時候,在數字上面,也就是經濟問題上,明顯不是老朱的強項。

陳羽想想也對,看見老朱的第一眼,就猜出他是一個常年在戰場殺敵的老兵,對於這些經濟上的問題,讓一個老兵去理解著實有些難。

要知道,就算那些將領讀書,讀的也是兵書。

陳羽對著老朱說道:

“老朱,“百姓”說白了就是種地的,那我想要問一下,如果朝廷不收糧,只要錢,那麼百姓去哪裡搞錢?”

正在沉思的朱棣聽見陳羽的話,抬起頭來,想了想道:

“當然將一年收穫的糧食賣掉換錢啊。”

陳羽點了點頭,繼續問道:

“就是啊,每年百姓都集中在一個時間段賣掉這麼多的糧食,一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