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道衍獻計,看你小子還斷言大明國運三百年?(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棣並沒有兌現當初‘世子多病,汝當勉之’的話,還是讓嫡長子朱高熾坐上了太子之位。
朱棣心中有愧。
他將削藩的隱患告訴老二,其實有一份獨屬於做父親的私心。
因為朱高熾登基,漢王就是藩王。
朱高煦要是有什麼要求與條件,都可以趁此機會提出來。
朱棣會盡全力彌補這個註定與皇位無緣的二兒子,然後在此基礎上也會對三兒子多一些補償。
可從朱高煦提出的策略來看,老二這小子顯然還是沒認清楚身份。
完全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處理這個問題,而且還是一個昏君的角度。
暴力削藩,必定會留下千古罵名。
朱棣要是做了,恐怕史書上會將他描繪的比殘暴的紂王還要不堪。
要是借兒子之手來處理這個問題,那連暴君都不是了,都不配做人。
可無論如何,他坐在了這個位置上,絕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明的國運有損。
“爹,做皇帝……真的不容易。”
朱棣長嘆一聲,看著大殿內懸掛的太祖朱元璋畫像輕聲自語道。
“皇上,兒臣無能,目前還沒有想出辦法。”
門口出現一道身影,三百多斤的體重壓著兩隻小短腿,快步走了進來之後,立馬誠惶誠恐的跪在地上。
朱棣看了一眼連走路都費勁的朱高熾,更加喜歡漢王了。
但是沒辦法,皇位這個東西不是喜歡誰,就可以誰做皇帝。
想爭太子,必須朝中得有支援你的人。
想當年李世民的天策府可是人才濟濟,無論打仗的人還是治國的人,可以說一抓一大把。
而目前朝中一大半以上的文官,可以說都受過太子的恩惠,同時也受過漢王的誣陷與排擠。
朱棣衡量太子歸屬當然不可能輕信‘好生孫’幾個字,而是要看他治國的能力。
大明的仗,朱棣自認會替後世兒孫打完。
而接下來的皇帝,則需要一個下馬治國。
朱棣試著將政務交給漢王管理。
一塌糊塗。
所以現在朱棣明面上對老二喜歡,其實這些都是為了打磨朱高熾。
給老大適當壓力,不要讓他因坐上太子而放鬆。
朱棣並沒有理會跪在一旁的朱高熾,而是看起了姚廣孝的奏章。
第一:
大明宗室登基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光是計算親王與郡王第八代的宗室俸祿,就會壓垮大明財政。
那乾脆取消這個制度。
但又擔心藩王動刀兵,那麼只需要承諾好目前藩王的三代即可。
甚至可以按照之前策略,多拿出些賞賜來換取藩王兵權。
三代之後,大明直接不承擔藩王的俸祿即可。
那個時候將近百年之後,期間產生的宗室俸祿,在大明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而且保障目前藩王百年之內的利益,宗室三代也獲得了好處實打實的好處。
百年之後,宗室就讓他們散養。
宗室供養的爛攤子,朝廷不管了。
朱棣感覺非常不錯,供養宗室百年,朝廷也算仁至義盡了。
而且自己立下祖訓,將供養宗室百年之後的隱患告誡百官,相信朝中御史也會閉嘴。
朱棣點了點頭,滿意的繼續往下看去。
第二:
燕王之所以‘清君側’成功,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與十幾個藩王情感深厚,獲得了大明藩王助力。
所以,為避免各地藩王暗地勾結,應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