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經過姚廣孝身邊時,姚廣孝低聲對朱棣說:

“王爺,您若肯選我,我送你一頂白帽子。”

王爺戴白帽,那就是“皇”。

朱棣一聽,大為驚奇。

便奏請讓姚廣孝跟隨自己。

到北平後,

姚廣孝住持慶壽寺,常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

朱棣起兵前夕,突有暴風雨來襲,將王府的簷瓦吹落在地。

這乃是不祥之兆。

朱棣當時臉色大變,心中沒底。

姚廣孝卻道:“吉兆!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

朱棣聽後大喜,這才信心滿滿的起兵。

“靖難之役”,姚廣孝起兵初期給朱棣舉薦人才、訓練兵馬。

戰爭過程屢出奇計。

提出了“毋下城邑,疾趨京師”的決定性戰略。

最終姚廣孝兌現了當初‘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的承諾。

朱棣順利攻入南京,登基稱帝。

奉天靖難的功勞,姚廣孝當之無愧的第一。

朱棣即位後,與姚廣孝交談時,為表示尊重,稱他為大師,而不叫他的名字。

姚廣孝功成名就後,仍不改平時作風,早晨穿上朝服上朝,晚上回到寺廟,穿上黑色僧衣。

姚廣孝就是這麼另類。

可朱棣卻極為信任他,任何國家大事都與他相商。

就好比這一次,

有關大明國運這麼大的問題時,想到的並不是召見朝中文臣,而是找姚廣孝,想讓他拿一個主意。

姚廣孝眉頭微皺,他知道先前和平削藩策略是太子朱高熾提出。

他把關過,沒有任何問題。

可這才過了不到一天功夫,朱棣就一副愁苦的跑來找自己。

看樣子不像是開玩笑。

“陛下,不知哪裡出了問題?”

說罷,

朱棣將今天在酒館內陳羽所講‘和平削藩,供養宗室’的隱患,和盤托出。

姚廣孝低頭不語,陷入了沉思。

半晌之後眸中泛著異彩,笑著說道:

“這個掌櫃的是一個大才,有機會真的想要見上一面。”

只是依靠簡單的算術推算,就將大明國運測算在三百年。

雖然是在陳羽口中所謂的‘理想條件’下進行,但是按照陳羽中口理論,他能看出,大明宗室發展到第八代已是極限。

上百萬人的宗室等著大明供養,國庫很難有銀兩用來國家運轉。

如果這個時候再加上一些天災,外部再來一股侵略者。

大明必亡。

朱棣長嘆一聲:“大師,可有解決辦法。”

來的路上,朱棣想過直接把藩王制度廢除了,一了百了。

畢竟幾百年後宗室發展成了百萬人之眾,他們不用勞作就可以獲得大明的供養。

實在是一個累贅。

直接把藩王累贅割掉,連藩王都沒有了,又哪裡來的百萬宗室俸祿壓垮大明財政一說?

可是這個道理他懂,但實施起來卻極為困難。

明朝之前,從來沒有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

而他之所以成功,少不了全體藩王的支援。

畢竟要是不支援自己,建文遲早也要拿他們開刀。

好不容易九死一生,眼看著成功了,朱棣登基之後還進行削藩,已經對不起他們了。

這下好了,不僅削藩,還不給他們一點榮華富貴之類的保障。

也就是說那些藩王什麼也沒有得到。

而且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