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著上面的一個小圈圈心中陷入了沉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結果你告訴我,朕的大明只是世界上偏安一隅的地界。

“豈有此理!”

朱棣忍不住發出了來自靈魂深處的憤怒。

在他的認知裡面,大明是天朝上國,世界中心。

可是……

朱棣煩悶的喝了一口酒。

不對。

朱棣冷靜下來,下西洋的阻力並不僅僅在於花費巨大。

還有一點,就是朝中大臣幾乎沒人支援。

全是反對的聲音。

朱棣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口道:

“掌櫃的,大明以外的國家大多貧困,大明如果花費大力氣佔領,首先考慮的就是比征伐漠北還要漫長的海上補給線。”

“而且就算最後打贏了,可能撈到的好處還沒有消耗的多,這又談何暴利?”

陳羽聽罷,點了點頭。

中原很大。

大到可以讓數萬萬人在這片土地上打幾千年。

中原土地肥沃,待著也舒服。

舒服到能視周邊國家都為蠻夷的地步。

這就是為什麼華夏曆史上出現過很多強國,造船業也非常發達。

卻沒有開啟大航海的主要原因。

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海上的暴利,只將眼界停留在中原。

陳羽道:“財富獲取不一定要靠戰爭來完成。”

朱棣笑了:“不動手,難道等那些國家主動把財富拱手白送給我們?”

就像漠北,草地肥沃。

上好的戰馬與肥美的牛羊,大多出自那片土地。

朱棣可不認為馬哈木會主動將這些財富讓給大明。

甚至漠北那些傢伙,還會時不時的組織軍隊來擄掠大明財富。

陳羽搖了搖頭,反問道:“老朱你知不知道強漢盛唐每年不惜耗費巨大兵力財力,也要控制西域的原因?”

朱棣一怔,絲綢之路?

此時並沒有這個概念。

但朱棣想到了西域商路上最著名的貨物當屬絲綢。

用絲綢之路命名,倒也沒問題。

陳羽繼續道:“還不是因為賺錢,中原特色商品運送到國外,能賣出天價。”

“尤其是絲綢,在國外人那邊價值幾乎等同於黃金。”

朱棣作為皇子又何嘗不知,絲綢之路能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好處。

嘆息一聲,沉聲說道:

“只可惜目前北元未滅,更西面篡奪西察合臺汗國起家的帖木兒汗國雄踞西域,大明想要進行……絲綢之路談何容易。”

絲綢之路並不好走。

尤其是東段,基本上黃沙漫漫,又缺少水源。

可為什麼漢唐要花費不菲的代價,來開拓這條路?

那必然是有利可圖。

漢唐的帝王文治武功高,少不了鉅額的財富收入。

否則沒錢怎麼去建功立業?

陳羽笑著問道:“那麼既然有陸地絲綢之路,那麼為什麼不能進行海上絲綢之路?”

在元以前,

華夏的首都要麼靠近西北,要麼就在西北。

中央政府可以直接就近從透過絲綢之路的商賈,收取高額稅收。

要維持國家這種經濟的額外鉅額收入,中央王朝就有負責商路暢通與安全的義務。

所以,哪怕有高山大漠,沒有水路可通,甚至連飲用水都很缺少的情況下。

華夏曆代王朝也要用屯田等方式來全力控制西域。

包括後世所有人眼中的弱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