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有,全都留著買後面的國債了。”

葉建義眉頭挑起,只以為是懷疑自己的做人底線,飛快說起了資料:“82年和83年以及84年又陸續派了1500萬的任務,要是沒當時貸款的法子,現在就得讓各單位自己處理了。”

寇清凱面現緩和的點點頭,1981年國債發行了40億,其中有20億是要求集體和國營單位購買,按說這點錢對於國企而言,壓根算不上什麼負擔,畢竟都是國企。

但是,這個配額卻沒有按照產業比例區分,而按照每個省進行分派,結果就是農業為主的可北省,分的和重工業為主的東三省差不多。

如果只是一年有,這點錢也不會成為太大負擔,可隨後的三年裡,國家又下發了30億國債任務,不少地方上就撐不住了。

而這,還只是企業的部分,同時相對應的便是面向普通人的50億,到了這會兒已經成了不少地方頭疼的任務。

除了餘泉地區。

寇清凱還沒走那會兒,鄭建國就給他出了點子拿國債去銀行抵押貸款,國家只要求了禁止自由買賣,禁止當做貨幣流通,卻沒禁止拿去抵押借錢,算是鑽了個空子。

不過,寇清凱之所以這麼問,還是因為他讓人拿國債去抵押時,並未按照鄭建國說的折算比例去抵押,而是直接全比例抵押借貸,畢竟國債可沒有貶值和下跌之說。

同時,由於當時國家層面銀根沒有緊縮,銀行方面還有放貸任務在身,沒費什麼勁兒就把錢貸了出來。

寇清凱不放心葉建義把這錢挪用了,不說到時接任的會不會搞出什麼么蛾子,現在眼看著到了1985年,距離1981年償付的就還差1年時間,這麼大筆錢可不好湊,別到時候鬧開了牽扯到他。

當然,這不是說餘泉地區財政結餘就這麼點,去年全地區財政收入2.17億,財政支出1.1億,另外支付給機場配套的水電氣暖,以及由余泉和善城通往機場的道路尾款3000多萬,賬上還剩近7000多萬的結餘。

這是葉建義先前說想修路的底氣,也是他沒去打國債貸款主意的原因,因為實在是沒那個必要:“這幾年餘泉財政收入,比你那時候寬鬆多了。”

“嗯,能看的出來,你這搬個家都花了幾百萬——”

寇清凱不輕不重的敲打了下,葉建義這次從餘泉換到了善城市,花了大概五百萬,早知這樣他就把機場放在善城旁邊了,而不是介於兩地中間的位置。

好在,寇清凱的事兒足夠多,隨著葉建義提起餘泉財政,他便想到了目前極度缺錢的國家財政,現在的財政包乾制度下,地方上的錢是眼看著越來越多,而國家財政卻要揭不開鍋了。

這麼想著,寇清凱又想到了三峽工程,如果鄭建國的這筆投資落地,少說也能緩解好幾年的財政壓力,更別說還有差不多一半規模的京滬高速計劃,等到這兩筆投資真的落地,未來五年的壓力就會輕多了。

不過,這兩件事兒的涉及面太大,前者單是設想就出現八十多年,後者又牽扯到了四省的協調工作,明年的預算是無論如何都趕不上了,不知道後年行不行?

不管後年行不行,明年是鐵定指望不上的,看樣子還是得靠發國債來解決問題。

想到這裡,望著神情不變的葉建義,寇清凱緩緩開口道:“既然你都要走了,就把國債的事兒撥亂反正吧,餘泉地區的經濟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撥亂反正嗎?

葉建義臉上的微笑有些僵硬,他原本打算到了省裡後,就照搬在餘泉的這個操作來開啟局面,畢竟國債銷售工作也是經濟重心,特別是今年的銷售已經有了消極跡象,明年的銷售只會更加麻煩才對。

而如果自己能在履新後將這個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