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冬天,但是對於南方來說冬天並沒有北方難熬。

如果是在北方,這個季節早就是銀裝素裹,大雪紛飛了,但這波瀾壯闊的美景之下也藏有重重殺機,每年因為寒冷死去的老弱不在少數。

李禾以前曾經想過讓李三種香菇當菇民,可是後來他翻找自己的記憶發現如果要種香菇,一年中不僅要有半年在山裡待著守著香菇,山裡還有各種猛獸,哪怕經過官府的圍剿兩三年也會長出來一批新的了。

那個時候李家也沒有能輕鬆賺錢的法子,還是要靠著李三種地掙錢,因此當時李禾也就放棄了那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不過現在李三不用種地,家裡其他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可以奮鬥,獨獨落下他一個人整日無所事事,靠著劈柴打發時間。

李禾看了看院子裡都快高過院牆的柴火,嘆了口氣就回到書房開始寫種香菇的三年計劃了。

種香菇一共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完完全全的古法種植,由宋朝一位叫做“吳三公”的農民發明。

《龍泉縣誌》中曾經記載中國最早歸納總結的香菇種植法,全文一共185個文字,確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這種方法,那他推廣出去也不枉費他重來一回了。

李禾在腦中不斷搜尋,隨後在紙上寫下:香蕈,惟深山至陰處有之,其法:用幹心木橄欖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駁木皮上,候淹溼,經二年始間出,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經立春後,地氣發洩,雷雨震動,則交出木上,始採取以竹篾穿桂,烘乾,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擊,其蕈間出,名曰驚蕈,惟經雨則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俱佳。又有一種適當清明向日處出小蕈,就木上自幹、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曬幹,同謂之日蕈,香味亦佳。

李禾將其放在一邊晾乾,隨後又開始執筆寫第二種方法。

這第二種就是經過現代改良的香菇種植法,其實現代香菇種植技術有兩種,一種就是菌棒種植,用各種材料製成香菇基料,然後再放在香菇大棚科學控制溫度和溼度就能實現香菇量產,但是這個方法對於現在的李禾太過於天方夜譚,所以李禾寫完直接pass掉了。

第三種就是綜合兩種方法的椴木香菇種植術。

種植椴木香菇時,需要在冬季時期,砍伐椴樹並製作成椴木,再將椴木按照井字式疊放在一起,而且要在椴木上方搭建遮陽棚,避免香菇被強光直射,然後將香菇菌種接種至椴木上,並且定期向香菇噴灑水分,以便促進其快速出菇。

這個對於李禾來說並不難,遮陽棚以及砍伐樹木都是小事,唯一難得就是香菇的菌種怎麼培植。

在現代,香菇種植戶手裡的香菇菌種都是買來的,而這些買來的菌種基本都是實驗室培育或者使用基質製作,可是自己現在做不到完全無菌處理而且即使可以用組織培養法培育菌種,自己也沒有新鮮香菇讓自己取樣。

李禾把這三種方法寫下來之後思考半天,最後拿起了記錄古法香菇種植的方法。

萬丈高樓平地起,自己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地基,等到以後技術成熟也成規模了就可以試著製作香菇菌種了。

如果要在山上種香菇還得包下來一座山頭,不然誰不知道香蕈值錢,等到種出來之後要是一不小心被人摘了桃子就不好了。

第二日李禾就喊住了要出門砍柴的李三。

“爹,你今天先不要去砍柴了,我有事跟你說。”

李三疑惑地提著柴刀扭頭望向自己兒子,問道:“三郎,你是有啥事要爹幫忙嗎?”

李禾看著李三站在原地沒有動作,快步上前奪過柴刀扔到一邊。

李三看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