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況這個時候其實已經不在乎李老二會給他什麼封賞了,基本上,回到建安後半年多的運作,他在建安的地位已經是牢不可破,不要說別的,僅憑了個賣便宜書這一點,建州學子就鐵定站在他這邊的,誰要是傳出什麼對王況不好的話來,建州學子們的唾沫淹都要淹死他。

還有建州的商家,他們都得了王況的承諾,等到秋後,願意種辣椒的都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從富來商行這裡買到辣椒醬,不貴,一兩種子只要一貫,買回去後,隨時有問題,隨時都可以到富來商行請教。

因了沿路個亭民眾的踴躍,唐興到建安的路修已經基本修完,從建安去唐興的商人也比以前多了起來,他們發現,從唐興到建安,兩百多里路,即便是載滿了貨物的馬車,早上早點出發,一路上慢悠悠的走,天擦黑就可以到了,和以前那樣緊趕慢趕還需要在屗上住一晚相比,少了一晚的住宿費用,節省不少,這時候的運輸費用大頭其實就在人力上,沿途住宿吃飯花費不少,別看這兩百多里路省一晚,就按一個車隊五輛馬車,加上五個趕車的車伕,押貨的夥計,加起來至少得有二三十人,連吃帶住,加上馬匹的草料等等,這麼個小規模的車隊一晚的花費就要兩三吊錢。

而且,因為當天可到,等於說,一年裡,只要有足夠多的貨,那一年就可以多跑一倍的次數,這中間的利潤差可是不少。

因此就有商人盤算著,是不是再鼓動鼓動下使君,把從建安到延平,唐興到須江的路也修上一修?如是一來,便可北上揚州,南下福州(福州一稱是開元十三年才有,本文提前,因此時福州稱泉州,後改閩州,最後才定為福州,為了不給大家帶來困擾,直接就按開元后的稱呼,和現在的稱呼更接近)取海路便可一路直通漳泉嶺南。不過盤算來盤算去,卻是發現,若是想同時修這兩條路,費用不少,而且因為有了唐興到建安的榜樣在,這修路費用,說不得又要捐,才捐了沒多久,實在是無力再捐了,只好先忍著,先看看能不能把從建安到延平的一百多里路先修好。

但是問題來了,建州下轄建安,甌寧(含今南平,順昌,沙縣等地,後部分與建安合併,始稱建甌),建平(今建陽,含今建陽,武夷山,光澤),將樂,綏城(今建寧,泰寧縣)唐興六縣,是唐時地域最大的州之一,若是武德年間,福州未從建州中分出,建州就是唐時第一大州,範圍幾乎囊括瞭如今福建省全境。不是光光建安的商家們看到了修路帶來的便利,整個建州都看到了,因此各地都有修路的打算,都想按樣板路的樣子也搞捐獻。

建州的經濟也才剛剛起步,人口並不是很富足,哪來的那麼多勞動力修那麼多路?因此上,各縣是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都想到了王況這個始所傭者身上,讓王況給出個主意。現在各縣找王況拿主意已經是理所當然了,整個建州的官員,目前除了黃良和李業嗣外,就王況的品級(爵位不算)最高,不找他找誰?誰都知道說服了宣德郎,那麼使君和鎮將那裡就一點問題也沒有。

王況也沒的辦法,但考慮如今的延平雖然只是個小鎮,但卻扼守著閩江起點,從延平就可以棄陸路改水路而下直達出海口,建州幾乎所有行商往南都要取道延平;而唐興也扼守著建州往北直通揚州金陵的咽喉,而且一到須江,沿途山少平原多,也好走了許多。因此這兩條路才應該是當務之急。

至於說其他路,先只能放一放,等到其他時間勞動力有了閒後再來想辦法,經王況這麼一分析,大家也就都不吭氣了,實情就是如此,總不能無理取鬧罷?最後商定了修路的順序,先集合全州之力,把唐興到須江的路和建安到延平的路修好,至於在須江境內的路段,由刺史黃良出面找衢州刺史說合,有之前王況分給須江縣令剿賊的功勞,再加上若是這條路修好,往來過路的行商也能增加不少,能為須江縣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