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世家出招(第1/4頁)
章節報錯
一本書成本十貫錢左右,一整套十幾本。
若是按照大唐讀書人30萬人算,每人一套,總共需要書冊300多萬本。
而朝廷每賣一本,就必須虧損五貫錢左右,這可是五貫錢啊,一年還不得虧損一千多萬貫。
按照原來朝廷的稅賦兩千萬貫左右,即使駿揚坊上繳的稅費又有將近上千萬貫,這也是入不敷出。
李二和楊帆是怎麼敢賣這麼低的價格,這還不把家底給賠光,把國庫給掏空?
難怪崔永輝說武媚娘偷偷把一些錢財藏在孃家,楊帆這小子簡直太敗家了。
大唐天下又不是楊帆的,這小子這麼拼命幹嘛?
接著,眾人又聽崔永輝繼續分析:“盧兄說的只是書本的投入,大家都知道,咱們讀書人,紙筆墨硯才是一個持續的消耗品。”
“朝廷售賣的毛筆、紙墨等讀書用品,每一支筆、每一張紙、每一滴墨水的銷售都比我崔家的製造成本還要低上一半。”
“這也就說明,朝廷每賣一樣,至少都要虧上幾個銅板,這才是一個天文數字。”
嘶!
崔永輝以及盧善琛的分析,讓在座的世家子弟不由齊齊倒吸了一口涼氣。
十貫錢成本的書籍,新聞司的售價就只有五貫線,紙筆墨硯更是一天文數字。
雖然書籍第二年還可以利用,但紙筆墨硯這些東西可是一次消耗品。
也就是說,今年朝廷除了要拔出一千多萬貫的錢來印刷書籍,還要另外撥錢補貼紙筆墨硯的清耗。
說明,一年朝廷至少會賠近兩千萬貫錢,這怎麼可能?
難道李二其他方面都不顧了,一心撲在科舉改革上?
眾人的第一反應,全都是難以置信,無不張大著嘴巴驚訝不已。
半晌後,鄭愷忍不住確認道:“崔兄、盧兄,你們確定剛剛的分析沒有問題?”
“若朝廷出版每本書的成本在十貫錢的話,那麼他們每一本書至少虧五貫錢。”
“我可是聽說,楊氏啟蒙學和楊氏算學以及部分紙筆墨,都是由哪位侯爺生產。”
“若說皇帝是為了讓寒門崛起,以達到制衡我們世家的目的,那忠義侯做這樣的賠本買賣,到底在圖什麼?”
崔永輝冷笑著說道:“楊帆那小子小小年紀就成為禮部尚書,還不是拍皇帝的馬屁來的。”
“雖然這次賠錢,但楊帆能夠獲取好名聲,這簡直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何況,楊帆有駿揚坊這個下金蛋的母雞在,賠些錢又算什麼,不僅能得到李二的讚賞,還能獲取好名聲,簡直是一舉兩得!”
“而李二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因為我們提高了科舉用書以及紙筆墨硯的價格,讓哪些泥腿子買不起。”
“為了能讓科舉改革的順利進行,才不惜賠錢也要降低書籍以及紙筆墨硯的價格。”
聽完崔永輝的分析,眾人恍然大悟般點了點頭。
其實倒也不是崔永輝比其他人聰明,主要是崔永輝本身都是經營這些學習用品的,他最清楚書籍和紙筆墨硯的成本。
另外,眾人也知道崔家與楊帆的糾葛,可以說,崔家是最瞭解楊帆的。
畢竟,楊帆作為崔家的敵人,崔永輝當然會下大力氣去揣摩和分析。
說起來,能成為崔家的年輕一代代表,崔永輝絕對不是一個傻子。
可他確實被楊帆放出的煙霧彈給迷惑了。
鄭愷沉吟了好一會兒,不由遲疑地問道:“若書籍的成本這麼高,朝廷為何不把書籍印製得差一些,這樣不僅能降低成本,也能少賠一點錢進去,當然,紙筆墨硯也是同樣的道理。”
此時,王倫笑著解釋:“其實,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