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1/4頁)
章節報錯
見狀,李二陛下微笑道:“愛卿不用謙虛,楊帆和你根本就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不僅行事風格不同,長處亦不同,你不必妄自菲薄。”
“況且,楊帆性格浮躁,雖然有些才華,但想要趕得上你,還需要磨練心性。”
“走吧,剛才朕已經讓人去請各位宰輔,咱們去政事堂聽聽各位宰相的看法,到時候朕再說自己的理解。”
聽到這話,岑文字不由一愣。
看來李二陛下很看好楊帆的這份計劃。
要知道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議政之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有資格參與政事堂會議者,唯有三省最高長官,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
政事堂作為除了皇帝的最高權力機構。
某種程度來說,能夠拿到政事堂去議的事,那都是關係到帝國國運的事。
當然,政事堂制度是這個時代最先進、最開明、最完善的制度,能夠保證帝國的政策不出現大問題。
不過,最讓岑文字驚訝的是,皇帝今日既然允許他參會,簡直是破天荒頭一回。
顯然,這是拿他當宰相接班人培養啊。
即使岑文字早已練就了一身榮辱不驚的本領,但此時也難免有些激動。
滿含感激的謝恩以後,岑文字緊跟著皇帝的步伐走出了甘露殿。
走進政事廳,這裡佈置古樸典雅,地上鋪的是上好的羊毛毯。
中間放著一張的圓桌案几,案几之上茶盞飄香。
圓桌周圍,幾位宰相輕聲交談,氣氛和諧輕鬆。
這幾人正是中書令房玄齡、尚書令長孫無忌、門下省魏徵……
幾人見到龍騰虎步而來的李二陛下以及其身後的岑文字,這份輕鬆轉成了訝然。
政事堂有政事堂的規矩。
雖然最後在政事堂形成的決議要經由皇帝批准,但是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插手決議的形成過程的。
這是唐朝開明的制度,亦是皇帝對自己等人信任的表現。
因為李二陛下很自負,他相信自己的宰相會在有利於帝國發展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決定。
而如今皇帝不僅來了,還帶來了岑文字,自然讓眾人有些詫異。
要知道,上一次皇帝帶人進來,還是楊帆那小子。
幾人紛紛猜測,岑文字看來要得到皇帝的重用了。
幾位宰相驚訝之餘,還是趕緊起身行禮。
“臣等見過陛下!”
見禮過後,房玄齡開口問道:“陛下,緊急招臣等前來,可是有什麼要事商議?”
按照制度,若無十萬火急之事,皇帝是不應該參加政事堂會議的。
最多隻能夠把決議的內容送給他們,在形成決議之後,再由中門省遞交給皇帝,最由皇帝審定。
若無異議,再發回門下省,頒行天下。
這也是為什麼政事堂議政只有三高官官參加的原因。
這是三省的職責分工決定的。
三省之中,中書省出議案,門下省主審議,尚書省主奉行。
即是說中書省是代表皇帝制定大政方針政策;
門下省是審查政策是否可行的機關;
尚書省是執行監督政令的機關。
三權分立,門下省居其中,政令能否出臺、執行,關鍵在門下省。
當然,皇帝想要直接推行的又另說。
但以李二的驕傲,是很少繞過政事堂的。
李二陛下揮了揮手:“眾卿都坐下吧。”
而後示意身後的岑文字將楊帆的奏摺送了送來。
等到眾人坐下後,李二陛下這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