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楊帆也知道,錢太多了沒用出去也是一堆廢紙。

除了留下一小部分以外,絕大多數都用於建設水師和各項基礎設施。

因為楊帆很清楚,只有自己強大了別人才不敢惹自己,只有自己強大才能護住這麼大的家業。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皇帝目前依靠自己可能不會動自己。

一旦為了保住江山,維持勢力的平衡,保不齊皇帝什麼時候拿自己開刀也不一定。

楊帆可不想成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即使這個人是皇帝也不行。

之所以有這樣的緊迫感,楊帆也是沒辦法。

根據傳來的公文顯示,皇帝居然派段志玄來大都督府擔任長史。

在楊帆看來,這根本就是對自己不信任的表現。

要知道段志玄的兩個兒子被自己廢了以後,自己與段家可謂是水火不容的關係。

在這關鍵的時候皇帝卻把段志玄派來江南,顯然是用來制衡自己的。

雖然楊帆知道這可能不是皇帝的意思,但心頭還是很不爽的。

畢竟,自己在江南拼命為他開啟局面,李二卻在後面添堵,誰都會有不滿的情緒。

說真的,有權萬紀這個剛正不阿又能辦事的長史在,可省了揚帆不少的功夫。

可在封建社會里,天大地大,皇帝最大,皇帝的調令又不能不聽。

按照時間推算,再過幾日段志玄就要到了。

為了防止尷尬,楊帆也只能把權萬紀這個好用的下屬退還給李恪。

華亭縣大都府門前,楊帆正攜一眾官員與權萬紀道別。

對於權萬紀,楊帆還是很不捨的。

要不是有他幫忙把大都督府打理的井井有條,江南的局面可不是這麼容易開啟的。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如果沒有權萬紀,華亭縣絕對不會有如今的局面。

畢竟,楊帆只是一個理論家。

想要把這些理論付出實踐,絕對需要一個有經驗,有能力的官場老人才能夠把控,而權萬紀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原歷史當中,李恪能夠有賢王的威名,權萬紀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要不是皇帝橫插一手,楊帆真想把權萬紀一直留在江南輔佐自己。

當初把權萬紀帶來江南,也是以借的名義,現在是時候還回去了。

當然,讓權萬紀回到李恪麾下,並不代表楊帆就把權萬紀放棄了。

等到把段志玄弄走,楊帆再把權萬紀給請回來。

下一次回來,楊帆絕對不會讓權萬紀再是借過來的身份。

此時,大都府門前聚攏了華亭縣幾乎所有的官員。

權萬紀知道,這是楊帆表達對自己重視的表現。

不由得讓權萬紀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衝動。

特別是看到那些官員羨慕的眼神,權萬紀甚至有一種不想走的衝動。

但他知道不走不行。

畢竟皇帝的調令已經送達華亭縣,而且新任長官也要馬上到來。

如果不執行,這可是抗命之罪,即使楊帆也不敢戴這樣的帽子。

而段志玄突然空降華亭縣擔任長史,顯然這是有人在後面推波助瀾。

如今江南已經開啟局面,誰不知道現在楊帆在江南搞得風生水起,誰沾了邊,誰就有無數的功勞去撈?

這些人顯然不想讓楊帆獨佔功勞,這才派人前來摘桃子。

權萬紀卻知道,這些人顯然是要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為他很清楚楊帆對於江南的掌控力。

特別是華亭縣,所有的官員都擁護和崇拜楊帆,可以說是言出法隨。

段志玄即使有皇命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