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軍撤退,邏些城終於回覆了平靜,由於楊帆的名聲不錯,邏些城的百姓和商賈很快便從家裡出來,一下子又恢。復了往昔吐蕃都城的喧鬧。

看著熱鬧的街道以及不時向他打招呼樸實百姓,楊帆宛然一笑,知道自己做得並沒有錯。

對於吐蕃, 楊帆的心情其實挺複雜的,他不知道應該採取一個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

畢竟吐蕃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後世都屬於華夏的一部分。

可是即便在後世,除了邏些城這邊的百姓有屬於中華的榮譽感,可在某疆地區卻還有一些作亂分子,這部分人實在太可恨!

不過這也是由於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因為這裡距離中原實在是太過遙遠。

不說這裡的道路難行,環境惡劣, 甚至中原以後的各個王朝也把這裡當成雞肋一樣的存在,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因此,不管是哪個朝代,對這個地區其實並不是很看重。

雖然名義上歸屬於中原,但很多時候都以自治的方式存在。

當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四夷懾服,吐蕃地區還算穩定。

可一旦中原王朝政局動盪,出現衰弱,這一塊地方又喜歡攪風攪雨。

在楊帆看來,歸根結底還是這裡的人沒有民族歸屬感。

沒辦法,這是自然因素和地理環境決定的,並不以某些人的意志而轉移。

因此,楊帆才建議透過文化的入侵逐步潛移默化,再依靠經濟的依賴從而達到掌控吐蕃地區的目的。

其實按理說楊帆沒必要花費這麼大的精力來改變這裡。

當然,除了因為後世的一些情結以外,更主要的是, 這裡是通往古印度以及孟加拉等國的重要通道, 也是溝通亞太地貿易的陸路主要通道。

雖然楊帆深信,一旦海路貿易開通之後, 陸路其實已經屬於雞肋一般的存在。

但從地緣角度來講,如果沒有陸路的接壤,總感覺沒有歸屬感。

來到這裡後,不知不覺中,楊帆漸漸生起了一顆狂熱的野心。

他想讓大唐文化灑落這顆藍色星球的每個角落。

讓唐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各地生根發芽!

甚至想以大唐為基礎,建立一個疆域遼闊、富有四海的超級帝國。

當然,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經過精細的規劃以及強有力的底蘊作為後盾,這只是南柯一夢。

可是楊帆不甘心!

因為他不想看到漢人高傲的頭顱在以後不斷被夷人踐踏,甚至一跪幾百年。

想想這顆美麗的星球在不遠的將來會被一群茹毛飲血的野人頤指氣使,楊帆就有一種痛徹心扉的憤概。

要知道這些野人在唐朝時連‘人’都稱不上!

楊帆知道只有打下一個鐵桶的江山,才能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

因此才提出了吐蕃人治理吐蕃的建議,這也是借鑑了後世自治區的一種想法。

其實讓大軍在吐蕃駐軍也不是不行,但是大唐現在的府兵制度卻有著天然的缺陷。

因為吐蕃實在太遠了,府兵輪番駐守的策略肯定不行,輪值一趟就得一年,這對於大唐於兵於民的府兵制度相沖突。

畢竟中原是一個農耕國家, 生產力還達不到的時候不可能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

糧食才是百姓生存的根本。

軍人職業化雖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朝廷的經濟又支撐不住。

財富不積累到一定程度,說社會進步只是一種空談罷了, 這就是時代背景的侷限性。

因此,就目前的大唐社會形勢和發展階段來看,府兵才是最為適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