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這話題一下子引起了李世民的興趣。

一雙虎目緩緩在程處默他們幾個五大三粗的身上掃過,心頭樂呵呵一笑!

最後目光又回到楊帆身上,有些鄙視地問道:“哦!你們幾個臭小子居然還會談論如此高雅的問題,那汝說說,什麼是氣節?”

顯然,李世民根本不相信這幾個憨貨能說出什麼有高度的見解。

楊帆緩緩拿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茶水,腦中組織了一下思緒,不急不緩的說道:“說到氣節,這就包括到方方面面,但大致可以分為大小兩種,不知陛下想聽哪一種?”

“汝說呢?”

李世民的好心情頓時被楊帆這廝給破壞了,有些咬牙切齒的蹦出了幾個字。

他發現只要跟楊帆聊天真的很難心平氣和。

因為這小子從來不按照常理去說話。

如果是一般人,皇帝問話,你只要面面俱到、仔細徐徐道來便行,哪還要讓皇帝做選擇的?

作為皇帝,一切要盡在掌握之中,滿朝文武只有這混不吝的小子才敢讓朕做選擇。

見李世民神色有些變化,楊帆暗暗鄙視。

這人的脾氣也太古怪、太讓人難以琢磨了,動不動就發脾氣,也是讓人給慣出來的。

李二陛下又沒有來大姨媽,幹嘛非得跟中年婦女一樣的臭脾氣。

想來不管男女都是有更年期的說法。

楊帆心中雖然吐槽不已,口中卻是不慢:“以微臣之見,氣節大致可以分為個人氣節與國之氣節。”

“哦,那汝具體說說,朕倒想聽聽汝有什麼高見,說得好,重重有賞,說得不好,趕緊滾犢子去多讀一點書,不要丟人現眼。”看楊帆很上道,李世民龍顏稍緩,反而配合起來。

雖然清楚楊帆很有才華,但李世民根本不相信一個乳臭未乾的臭小子能懂氣節這種高大上的東西。

說到氣節,都是那種七老八十、垂垂老矣亦或者有過某種經歷的人才有資格說出來的話。

楊帆不慌不忙,緩緩說道:“陛下可知道漢朝張騫出使西域的典故。”

李世民點了點頭,雖然沒有學富五車的學識,但張騫通西域的典故還是知道的。

只聽楊帆徐徐說道:

“建元元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

建元三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

張騫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

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透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張騫對開闢從中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舉世稱道。

不過依微臣看來,張騫更讓人敬佩的卻是個人氣節。

張騫兩次被匈奴俘虜,隨行的人員死的死降的降,但他堅持本心,拒絕了匈奴高官俸祿的誘惑。

這寧死不屈的精神,就是個人的高風氣節。

這也是世人由衷佩服的原因,所以其典故廣為流傳,可以稱之為個人氣節之典範,陛下以為然否?